清明連假第一天,開車到保養場裝一個小零件,離開時已近十二點,決定開去七八年沒到過的城隍廟吃午餐,進了市區,人車稀少,中午時間府後街停車場尚有百餘個位子倒很少見,停好車和老婆沿著中央路往城隍廟走,經過漁香甜不辣時,怎麼這家在地老店招牌都没啦,也不見搬遷告示,回想當大同路雙星甜不辣的人潮川流不息時,漁香的味道更能捉住我的胃蕾,若有所失的續往前行,走到阿忠冰的新店時,直覺還是坐在窄巷騎樓下,樸實的鳯梨糖水才能留下滿頰香甜,進了城隍廟那些老字號店面一成未變,没有特定目標,隨便找一家店面坐下,點了偏好的餛飩米粉、青菜和蚵仔煎,都是熟悉的味道,也就兩百元出頭,離開城隍廟和老婆逛逛她最喜歡的傳統市場中央市場,一走進西安街就看到老店阿惠冰店,有名的花生湯料多湯甜,肚子已飽但走過怎能不吃呢?人家都説甜點是另一個胃,姑且信之,就兩個人共享一碗共用第三個胃吧!回頭走回中山路,看到淵明的水蒸蛋糕依然火紅,從小在中山路底客雅溪邊長大,記得小時候新竹的糕餅點都集中在中山路靠城隍廟這邊,淵明是其中不顯眼的一家,那時中秋節有錢人吃月餅,没錢的吃豬油餅應景,每家糕餅店都有這兩種產品,發展到現在豬油餅反成為新竹的特產竹塹餅,最有名的就是新復珍,二哥每次回美國時都要帶兩大盒回去,捨不得的慢慢吃,順便懷念兒時的滋味。有一次開車到峨眉天主堂買窯烤麵包,正好經過百年老店建成餅行品嚐了他的豬油餅,建成和新復珍的口感比起來,油和糖都少一些,似乎更適合現代人除色香味再加上健康的要求。
重新走到城隍廟圓環,久違了見福牛舌餅,中午已經賣完正在收攤,和小老板聊了一下,他説爸爸已經没體力做啦,現在由他來經營,我從十二元一個開始光顧,六七年前吃到十八塊,之後好一段時間没開門,現在漲到二十四塊還是排隊買,以前和老板聊天時,他説他的女婿是台大畢業,我和小老板説,你做牛舌餅比台大畢業有用,吃别人的飯五十歲後就準備隨時回家吃自己的,賣牛舌餅至少可做到没體力做不動為止。其實看看中山路上這些至今仍存的老餅店靠的都是特色,淵明的水蒸蛋糕,當時也是屬於廉價稱斤賣的產品,但他是唯一;窮人吃的豬油餅,新復珍給它來個美麗轉身,取個創意名字增加銷售點變成它的特色產品;見福賣的鹿港牛舌餅爆漿酥脆,比鹿港的還道地,好產品怎會寂寞呢!
再沿著中央路走回停車場,來到大同路口,説巧不巧,原來漁香甜不辣搬到中央、中山路間的大同路上,看到了怎能不去呢?就當晚餐吃吧!新的店面很漂亮,除了甜不辣也點了骨仔肉湯,這道湯倒是新的發現值得大力推薦。吃完上路,走到中央、中正路口,老婆説要不要去美乃斯買麵包,好呀,也就兩步路而已,小時候美乃斯和新復珍是新竹的兩大糕餅店,前者更勝一著,發展至今,美乃斯的麵包仍紮實公道没太多虚幻的花樣,熟食、滷菜和泡菜成為新的經營重點更能吸引饕客的注意,以前路過時一定會買幾包酸甜脆的泡菜回去,後來老婆在 Costco 發現神奇產品萬能醋做出的泡菜有過之才没再買。美乃斯旁的巷子是另一充滿兒時記憶的地方,唸小學成績好時,父親會帶我到那條巷子吃早餐,第一次吃到鹹豆漿和小籠包都在那條窄巷中,只是好成績不常見,機會不多也就特别懷念那個滋味。如今巷子已擴寬成雙向道,那些老店早已消失無踪,只剩片段的記憶。走到東門城護城河旁,四月雪流蘇正開的旺,趕快幫每天照顧我三餐的貴人留下人比花嬌的影像,希望過幾年庭院中流蘇花開時能更勝今日所見。
![]() |
四月雪流蘇花盛開中 |
小時候住在中山路底,後來讀書工作搬到光復路邊,之後又搬到竹北,退休前更搬到竹東北埔交界的山上,也一路見證每個地方的發展。小時候,城隍廟的小吃"食在很貴",可是到今日一碗四十五元的餛飩米粉在竹北和北埔那吃的到,北埔這幾年遊人如織,一碗清湯掛麵起價五十元,還想吃餛飩。竹北那個 Location, Location, Location 最貴的地方,被竹科人和台元科技人潮炒到家庭美食店也向房價看齊,一路攀升,一碗麵都是百元起價,想吃清湯掛麵對不起没有,實在不適合退休人居住。反而缺少就業機會的竹東,狹長的河谷地形發展已至極致,人口可能還不斷外移,物價則相對低廉與穩定,最近小温介紹我去吃的在地人餐館"老店麵食館”味道好料實在,價位更驚人,兩個人不用兩百元就帶著滿足的笑容離開,其實竹東菜市場附近的價位都是如此,一般五六十元一餐,而且量很夠,一個人一百元一餐已是皇帝級享受。在竹東好味不貴,竹北是好味很貴,新竹介於竹東和竹北間,北埔則是好味難求好貴不缺,現在知道舌尖要往那裏去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