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2015年11月28日 星期六

媽媽的味道

從小吃媽媽做的菜長大,老婆雖也燒得一手好菜,五年前母親中風,沒來得及從她那傳承幾道拿手菜。前幾年上班時,孩子早早出外就學,兩個人在家,弄幾道菜,一做又太多,乾脆每天從公司帶晚餐回家,省時省力,量又容易控制。退休後住山上,非得自己做羹湯 (當然是指老婆,我只負責出張嘴),看能不能把母親做的那幾味懷念的菜調教出來。

第一
是紅燒雞,老婆本來就會做,但味道約略有差,關鍵在八角這味香料放不放,小孩不喜歡八角味,他們在家時都没放,現在各個出外打拼,總可以讓我把熟悉的味道找回來吧。紅燒雞之美味在肉要入味又燜的夠爛,入口後骨肉自動分離,然骨頭離嘴,舌頭在齒頰中輕壓,雞肉輕易呑嚥,香味仍保持在味蕾上,雞的種類和部位的選擇極為重要,最後選用的是Costco 三斤裝的飼料雞切塊腿肉,可以滿足這個口感,至於香味的關鍵就在八角要放多少,總之要在醬油的醍醐味和八角的茴香味間取得平衡,試做期間先固定醬油品牌,八角就從兩顆開始慢慢往上加,試沒幾次,很快找回那個懷念的味道。如今已有二三十人在山上嘗過,人人皆説好吃,看來只出嘴的我還蠻管用。

第二味是極下飯的麻婆豆腐,外面餐廳只要有這道菜我都會點來嘗嘗,只可惜一直没吃到那懷念的味道,最近的兩次經驗一次是在竹東東峰路上的一家客家菜餐廳,客家菜餐廳推出這道讓我驚訝,嘗過更為驚訝,八字結論,惨不忍睹倒盡味口,首先它選用的是嫩豆腐,那那經得起翻炒,如同一盤瀾泥,湯汁放了過多勾芡,簡單講就是一大盆鼻涕中填滿了嬰兒吐奶後的白色塊狀物,看到這還吃的下嗎,至於味道就更不用提啦,除了甜味外毫無豆瓣香味。另一次是在經國路旁的外省人餐廳,本來抱著很大的期望,可惜豆腐沒味,湯汁過甜。老婆試做時先選用竹北嘉興路上嘉鄉豆腐店的盒裝板豆腐,第一次用的是豆油伯豆瓣醬,但過甜也不夠辣。第二次改用上次去四川旅遊時帶回來又鹹又辣的郫縣豆瓣再配上少許豆油伯豆瓣,不加勾
,這次味道已經很接近。第三次,上個月底三位朋友來家午餐,居然四個人把兩盒板豆腐的一盆麻婆豆腐一餐K完,當然每個人肯定扒了一兩碗飯。這個月中四個朋友來第四次試做,味道更加精進,豆腐在鍋中收汁更加入味,雖然各個年歲不小,仍然一餐把一盆麻婆豆腐吃完。只可惜郫縣豆瓣用光光,正在找台灣有没有進口,要不然換了豆瓣醬又得重頭再來。


第三味是水餃,除了在竹北三民路的滿福園有吃到極為接近的味道外,其它水餃店都不入流,好吃的水餃不用沾調料,冷的都好吃。老婆雖想試做,不過我還没準備好,因為水餃的參數太多,不是三五次就能調出好味,一次又要做一堆少説一百颗,味道不對吃起來很痛苦,找個良辰吉日到五指山和灶王爺打過招呼再下手。

母親的拿手菜還不只這幾味,只要有我這燒得一口好菜的人在,假以時日,必能找回記憶中的美味,各位上山時也必能次次有驚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