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三月在Costco 買了一台 CASIO WK240 的電子琴,想藉由指尖的觸感持續刺激腦神經,避免癡呆。頭幾個月,比上班還認真,每天練習可不少於八小時,但是練的久不代表進度快,凡事要找適合年齡的方法,這個年紀的問題就是想太多,想要左右手同時操控不同琴鍵,反而發現不能用腦袋思考,想到要控制左手,右手也跟著動,最後想出的方法叫肌肉記憶,簡單的説就是左右手分別單獨練習,彈到滾瓜爛熟熟背手指的流動與位置,再來無腦合奏,如此每天也只能向前行進幾個樂句,但總是有進度。六月時,幾位金控公司理專説要上山坐坐,看我在練琴要我彈一首聽聽,想想在别人面前彈也是一種經驗,答應試試看,於是正襟危坐用標準姿勢,怎麼手臂手指都不聽使喚,抖個不停,,彈的怎樣就不用提啦,果真壓力下就是不一樣,心一横再彈一次,用平常休閑姿勢,翹起二郎腿,邊彈邊抖,抖出律動,果然彈出自己的味道。
琴有内建練習曲150首,分ABC三级,到七月時 A 級一首大概一天可以練完,B級稍難一點,也就三五天可以推進一首,可是C級又太難,多個昇降記號,多指聯彈,一拍多連音,主要在磨練技術和閱譜能力,此時想到底要往那走,是要練技術往古典走,還是找些熟悉的流行樂曲自己彈的高興就好,一時也拿不定主意,就先去網路上抓幾條試試看,第一條〈女人花〉,試試難度應該在BC之間,也真彈了兩週返覆練習才搞定,七月底幾位朋友來,試彈給大家聽,有了一次經驗,這回差強人意還算順暢,當然太老了,不適合叫神童。
七月另一個重要里程碑就是決定組 Band,反正大家都是從零開始,自己玩玩,無傷大雅,這又改變了學琴的方向,Peter 48 嘛,那個年代的人都是聽民歌,八月底正式開始圑練,找了十幾條吉它譜,花兩三個月先把主弦律弄熟。Band 裏面主弦律是主唱 Handle,吉它提供和弦和節奏,Saxophone 角色吃重,要演奏第二部但没現成譜,這幾位是紅花,Keyboard 是綠葉,如果没鼓手就提供重節奏, 也可提供樂句間的聯接音和增加節奏的裝飾音,或是前奏,間奏和尾奏的 Backup,而這些都是吉它譜上没有的,團練幾次後,開始嚐試去寫這些,這才發覺這台琴的另一樣強大功能 "編譜",WK240上有六個音軌,可以用選定的樂器分別輸入主旋律、Bass、 Saxophone 的和聲、 Keyboard 的音效等等,各别慢錄同時快放。編譜和設計IC一樣,先 Reverse 別人的,上網聽聽樂團的演奏,熟悉了音樂的律動,想法自然蹦躍出來,再依主弦律曲風邊寫邊調,一曲大概兩三天可以定譜 ,其實編和聲譜比編主旋律難,必需限制在主旋律的和弦中找音才不失和諧,跨小節聲音又要連貫,最高層次的和聲就是在這些限制中寫的像另一條歌,凡事起頭難,多寫幾條自然找到一些規律,至今已完成十一條,其中一條〈雅魯藏布江之歌〉的詞曲全是自己寫的。老婆聽過後,説這些音樂不比卡拉OK差,如今晚上没事就當納卡喜的 DJ 放給老婆唱,各位上山時,當然也要大聲唱唱,此處聽眾只有狗跟鳥,絶對没人抗議。
小學國中時都被叫去唱合唱團,國中獨唱比賽時唱回榜眼的桂冠,高一班際合唱比賽時,唱其中一段 Solo,一唱成名,音樂老師又要我去參加合唱團,不過那時喜歡聽交響樂,已經去參加樂隊吹豎笛(黑管),三年樂隊的訓練對了解各種樂器的音色與和聲有相當幫助,正好用到今天編譜上。如果你問為何會寫譜,其實平常吹口哨偶而會吹一些從没聽過的歌,只是過去没記錄下來,現在一發現是條新曲,趕快重吹一遍用手機錄下,〈雅魯藏布江之歌〉的主弦律只花了兩小時就定譜,基本上就是靈感。
七月另一個重要里程碑就是決定組 Band,反正大家都是從零開始,自己玩玩,無傷大雅,這又改變了學琴的方向,Peter 48 嘛,那個年代的人都是聽民歌,八月底正式開始圑練,找了十幾條吉它譜,花兩三個月先把主弦律弄熟。Band 裏面主弦律是主唱 Handle,吉它提供和弦和節奏,Saxophone 角色吃重,要演奏第二部但没現成譜,這幾位是紅花,Keyboard 是綠葉,如果没鼓手就提供重節奏, 也可提供樂句間的聯接音和增加節奏的裝飾音,或是前奏,間奏和尾奏的 Backup,而這些都是吉它譜上没有的,團練幾次後,開始嚐試去寫這些,這才發覺這台琴的另一樣強大功能 "編譜",WK240上有六個音軌,可以用選定的樂器分別輸入主旋律、Bass、 Saxophone 的和聲、 Keyboard 的音效等等,各别慢錄同時快放。編譜和設計IC一樣,先 Reverse 別人的,上網聽聽樂團的演奏,熟悉了音樂的律動,想法自然蹦躍出來,再依主弦律曲風邊寫邊調,一曲大概兩三天可以定譜 ,其實編和聲譜比編主旋律難,必需限制在主旋律的和弦中找音才不失和諧,跨小節聲音又要連貫,最高層次的和聲就是在這些限制中寫的像另一條歌,凡事起頭難,多寫幾條自然找到一些規律,至今已完成十一條,其中一條〈雅魯藏布江之歌〉的詞曲全是自己寫的。老婆聽過後,説這些音樂不比卡拉OK差,如今晚上没事就當納卡喜的 DJ 放給老婆唱,各位上山時,當然也要大聲唱唱,此處聽眾只有狗跟鳥,絶對没人抗議。
小學國中時都被叫去唱合唱團,國中獨唱比賽時唱回榜眼的桂冠,高一班際合唱比賽時,唱其中一段 Solo,一唱成名,音樂老師又要我去參加合唱團,不過那時喜歡聽交響樂,已經去參加樂隊吹豎笛(黑管),三年樂隊的訓練對了解各種樂器的音色與和聲有相當幫助,正好用到今天編譜上。如果你問為何會寫譜,其實平常吹口哨偶而會吹一些從没聽過的歌,只是過去没記錄下來,現在一發現是條新曲,趕快重吹一遍用手機錄下,〈雅魯藏布江之歌〉的主弦律只花了兩小時就定譜,基本上就是靈感。
終究已走到這個年紀,不比年輕小夥子,想專研彈琴技巧,成就有限,而將自己過去所學和父母的遺傳用在編譜上,相得益彰收穫更豐也更為有趣,至此也確定日後學習的方向。有感於此,特別感謝父母留給我許多特殊腦細胞,小時的環境没機會用上,離開職場後,反而一一發揮出來,當然更要感謝枕邊人24小時照顧我的起居飲食,還有大哥大嫂扛起照顧中風母親的責任,六年來從無抱怨, 没有他們我又如何能體會如此多彩多姿的人生呢!
順便談一下小孩學音樂,一般經濟中上的家庭,父母都希望小孩學一兩樣樂器,不管目的為何,父母也極想從老師那知道孩子有没有天分,要如何投入,老師為了生計通常答的含蓄,父母自己能不能判斷呢?當然可以。音樂本身就是情緖和情感的表現,同一份譜,不同人彈有不同感覺,即便同一個人演奏同一份譜,每次也因情緖能帶出不同味道,如果父母聽孩子練習,每次感覺都一樣,既然大人都聽不出來,那小孩呢?除非基因突變,如此也只能追求技術上的突破,有没有天分,答案很清楚。至於學到什麼階段,就要看父母的期望值在那,如果把音樂當娛樂,培養孩子的休閒嗜好,是比較實際的做法,就順著課餘依興趣自行安排,有壓力的學習很容易產生抗拒感,最終都不了了之。小孩有天賦没興趣或有興趣没天賦都走不遠,由天賦產生的興趣決定音樂旅程的遠近,而父母的心態又大大影響了這一點。
順便談一下小孩學音樂,一般經濟中上的家庭,父母都希望小孩學一兩樣樂器,不管目的為何,父母也極想從老師那知道孩子有没有天分,要如何投入,老師為了生計通常答的含蓄,父母自己能不能判斷呢?當然可以。音樂本身就是情緖和情感的表現,同一份譜,不同人彈有不同感覺,即便同一個人演奏同一份譜,每次也因情緖能帶出不同味道,如果父母聽孩子練習,每次感覺都一樣,既然大人都聽不出來,那小孩呢?除非基因突變,如此也只能追求技術上的突破,有没有天分,答案很清楚。至於學到什麼階段,就要看父母的期望值在那,如果把音樂當娛樂,培養孩子的休閒嗜好,是比較實際的做法,就順著課餘依興趣自行安排,有壓力的學習很容易產生抗拒感,最終都不了了之。小孩有天賦没興趣或有興趣没天賦都走不遠,由天賦產生的興趣決定音樂旅程的遠近,而父母的心態又大大影響了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