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2014年5月23日 星期五

南北疆絲路紀行 - 甘肅段

絲路的走法多樣,東西兩端西安或烏魯木齊都可進出,兩地也都有直航班機至桃園機場,再加上絲路全程可經由G30連霍高速,這一條長4818公里,東起江蘇省連雲港,西至與哈薩克交界霍爾果斯口岸的重要運輸管道,長途大貨車不絕於途,高速公路休息站有餐廳、賣場、也可住宿,自然衛生條件比一般國道(像我們的台一、台三線)的衛生間乾淨許多,相對南北疆每日至少四五百公里的車程再加上衛生間之簡陋,絲路在旅行的堅難度只能算清粥小菜。
圖一: 水磨溝的晨霧與樹冰
圖二: 達板城風力發電站,
提供烏魯木齊三分之一用電量

228由桃園飛至烏魯木齊,第二天一大早至烏魯木齊東郊水磨溝風景區,這是一條温泉水流出的小河,三月天的新疆,零下十六度的低温倒是帶來驚喜,在寒冷的早晨,樹枝上的冰珠和河面上的霧氣,在晨光中閃爍(圖),非常漂亮,當然樹冰只有冬天才看的到。之後前往大巴札,不到一小時停留,買了兩張羊皮,幾雙便宜又實用的羊皮手套和幾頂皮帽以後過冬用,巴札也有賣乾果,匆忙照採購清單買完上車。途經達板城風力發電站(圖二),此處也是王洛賓寫的新疆民謠 " 達板城的姑娘 " 的原創地,導遊説給大家十分鐘拍照,在零下的强風下,不用五分鐘,自動集合完畢,全部回到車上,繼續往東向吐魯番前進。

圖三: 坎兒井地下水道

位於東天山南麓的吐魯番,是中國海平面最低的城市,古人智慧所興建的地下水道坎兒井(圖三),引天山水,提供了人和灌溉用水,在蒸發量是降雨量兩百倍的乾旱地區,造就了全中國最大的葡萄產區。不要忘了在此買些葡萄乾,一公斤約50元RMB,比大巴札的80、90元便宜很多。不遠處的交河故城(圖四),古車師高昌的都城,也只有在這極為乾噪又無沙塵暴的環境,才能看到二千多年前的城市,保存如此完整

圖四: 始於西元前兩百年的交河故城

出新疆,經過 一段全程最長的荒漠地帶,進入夾在南祁連,北馬鬃山合黎山之間的河西走廊,南北最窄處約十數公里,為狗頭形的西北至東南走向,中原數朝在此建立城牆關隘以為邊界,國力弱時抵禦外族之用,國力強時為打税關口,也是經濟與文化交流孔道。

圖五: 由鳴沙山下望月牙泉
首先來到河西四郡最北端的敦煌,小時認識敦煌二字,是由敦煌書局這家在台灣歷史悠久的出版社。敦煌古稱沙州,事實上是一個大綠州,四周為沙漠圍繞,爬上鳴沙山,下望月牙泉,眼見幾千年來的絕景,就覺的不虛此行 (圖五),記得上山要帶瓶飲用水。再花點小錢,騎騎駱駝,
圖六: 由結冰的河遠眺莫高窟一隅
感受一下絲路的交通工具是如何温馴。
接著來到此行另一登錄為世界遺產的重要景點莫高窟,數百個洞窟保存了隋唐起的佛教壁畫與泥塑佛像,觀看其中幾個洞窟就值回票價(洞窟內禁止拍照)。唐朝詩人王維寫的 "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 的陽關和玉門關位於敦煌西北方,為漢朝最外圍的邊關玉門關因是玉石由西域進入中原的打税關口而取其名。

圖七: 嘉峪關正門城樓

續向東南走,來到酒泉,古稱肅州,霍去病在此大破匈奴,將漢武帝犒賞的御酒倒入泉中與將士共飲而稱酒泉,傳説中的泉水在市區的酒泉公園,姑且信之。距酒泉市區不遠的嘉峪關為明朝所建(圖七、八),是至今長城中保存最好,重未被攻破的關隘城樓,聽導遊講解城樓設計,自可了解原委,旅行中三分用看,七分用聽,收獲更多。
圖八: 嘉峪關內城樓

再往東南急行過張掖,古稱甘州,甘州加肅州為甘肅省名的源由。再過武威, 霍去病在此殺了數萬匈奴人,耀武揚威,因而取其名,武威古又稱涼州,地處偏涼之意,西夏王朝所有時稱西涼。張掖和武威参觀景點多為佛寺,有隋唐所建,也有西夏所建,佛教東傳時也是經由這條管道來到中原。

蘭州此行並未停留,直接飛向西安,曾為十三朝古都的西安,有太多自然與歷史景點,最著名當屬兵馬俑、秦始皇陵、華清池、半坡博物館、麗山、華山,在市區有完整的明朝城牆、大小雁塔、陜西歷史博物館、鐘鼓樓(晚上打燈光更漂亮)和緊鄰的回民一條街。絲路的行程,在西安停留的時間,絕對無法看完這麼多景點,建議可單獨前往旅行,西安絕對值得一遊的城市,但在絲路行程中,只需當進出點。

寒冬中走絲路,優點是,景點人少拍照不用閃人,吃住都昇級,缺點是,在没有暖氣的衛生間,東西都結冰,景象有點可怕,其次防寒防風務必做好,在莫高窟,外面的河流已結冰,照不到太陽的洞窟中,寒氣直逼心底,嘉峪關上的刺骨寒風,讓人瞬間結凍,也可想像古時邊疆將士多麼辛苦。從烏魯木齊至蘭州2000公里的行程中,個人認為有價值的景點都附上照片,其它次要點僅以文字描述,請各位参考。

後記:
南疆行四月底回至烏魯木齊時,正好碰上烏魯木齊火車站人肉炸彈事件,昨日又聽到烏魯木齊汽車炸彈,何以暴力衝突不斷。回看歷史各朝代,漢族統治中原時,長城為邊界,從未能長期有效的統制新疆等關外地區,宋朝和北方大寮國訂定澶淵之盟,邊界甚至退至黃河,並向大寮進貢,明朝西北長城更向内退縮,唯有元朝和清朝這兩支關外民族所擁有的疆域才真正涵蓋現今大部分的中國,元朝的疆域直至中亞,清乾隆時,在今天的北疆剿滅了蒙古部落准喝爾部才實質地控制新疆,並在清末靠著漢族將領左宗棠、林則徐在新疆和帝俄周旋,保有這塊土地。中華民族雖講五族共和,蒙古族和滿族在中國歷史上佔有一席之地,長期和漢族通商通婚,與漢族平起平坐,但回族與藏族因一直是被統治階層,宗教教義與生活習俗差異大,且古中國有效治理關外的時間又不長,也就無法有效的進行民族溶合。多民族的國家,每個民族如果無法自心底認為是被平等對待,認同這個國家,自然紛爭不斷,分離主義盛行。歷史弔詭的是,如果八國聯軍是發生在宋或明,民國的興起是接續宋或明,秋海棠的缺葉,很可能就不只上方外蒙這一塊。

2014年5月16日 星期五

南北疆絲路紀行 - 新疆段

去年九月北疆一遊,感受到美麗的風景也體會到行程的堅苦,再聽起導遊提到有拼的絲路和南疆,當時就有一定要走完全部行程的想法。感性的人是行動派,退休的隔日,就踏上絲路的旅程,四月底再出發前往南疆,完成了以烏魯木齊為中心的主要旅行,當然淡季的團費也是另一誘因,絲路八日直飛行程不用三萬大洋,南疆九日三萬出頭,退休的人不用趕集,參加這種物美價廉品質不打折的旅遊也算一種享受。

先從新疆説起,新疆古稱西域(西邊疆域之意)是中國最西邊的一省,台灣的四十六倍大,再加上從漢朝張騫就有所接觸,地理大歷史久,想必有很多地方可去吧!看看疆這個字,左邊彎彎曲曲的弓代表漫長曲折的邊界,右邊的三橫二田正好説明了新疆的地形,三橫是三大山脈,北方為阿爾泰山,與蒙古、俄羅斯和哈薩克為界,中部為天山童姥住的地方,由東到西横卧在新疆中部,再進入哈薩克與吉爾吉斯,南北疆就是以天山為界,南邊崑崙山與西藏為省界、巴基斯坦、阿富汗、塔吉克為國界,在新疆西部的帕米爾高原(古稱葱嶺)和天山相接。二田則是夾在三條三脈中的兩大盆地,北邊為准噶爾盆地,南邊為塔里木盆地。盆地中主要地形是戈壁和沙漠,戈壁是由石礫組成,平坦一望無垠,沙漠則是分佈著高高低低的沙丘,會隨風移動。盆地中人畜難生,三大山脈上的溶雪所形成的河流和地下水滿足了動植物的生存需求,人畜是生活在盆地周邊和山腰相鄰處。南疆塔里木盆地四周皆有高山,水氣難入,極為乾旱,盆地中的塔克拉瑪干大沙漠,南北長四百公里,東西更寬,少説台灣的十倍大,終年沙塵籠罩,自產自銷,難見晴朗天空,南疆四周高山溶雪形成的河流流入盆地皆為内陸河,最後消失於沙漠中。和南疆不同,北疆的西邊並無高山,歐洲大陸的水氣可由西邊進入,且阿爾泰山南麓的額爾齊思河由東向西最後往北經哈薩克俄羅斯注入北冰洋,相對北冰洋的水氣也可經由這條通路進入北疆。烏魯木齊位於天山北麓,乾隆皇帝取名迪化,啓迪教化人意,解放後,有侮辱本地人未開化之意改回原稱呼,烏鲁木齊本意是優美的牧場,就可想像天山北麓水草之肥美。但是觀北憶南或觀南憶北皆不準確,唯有親身走過,才能體會到天山一分,南北是兩個截然不同的地理環境,自然旅遊重點也不一樣。

再來説到絲路,西安出發,一路向西北,到蘭州,過河西走廊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四郡,進入新疆後,分成天山南北麓和崑崙山北麓三條路線,史記中的西域三十六國(其實今天的一個縣城大小)大部分在這三條路線上,譬如崑崙山北麓的樓蘭國(今若羌縣附近,已消失)、且末、于田、莎車、疏勒等國,天山南麓的車師(今吐鲁番)、焉耆、尉犛丶龜兹(今庫車)、烏什等國至疏勒會合。絲路的駝隊並非一路由東向西走至波斯,商品是採用接棒式交易,每過一國要抽税並換手,想一想,中國的絲綢要翻幾翻才會到客户手上,想必是非常珍貴的產品。由於天山北麓的北疆到冬天非常寒冷,絲路在新疆段以南疆為主要路線。

圖一: 塔克拉瑪干沙漠
此次南疆的觀光以絲路路線為主,由南疆東北角天山山脈中之鐵門關出發沿天山南麓至庫車,在由北至南穿過塔克拉瑪干大沙漠至和田(以前課本是闐),再沿著崑崙山北麓至中國最西邊的大城喀什。此次映像比較深刻的是由庫車進入天山看到天然峽谷,庫車旁的千佛洞,可惜洞中壁畫皆為歐洲探險家盜走,其次是沙漠的景觀,連綿的沙丘像一個個巨大的移動城堡(圖一) ,和沙漠中野生胡楊樹,盤根錯節包著沙丘屹立不摇(圖二)
圖二: 沙丘為胡楊樹根纏繞
,至和田時看到對自然景觀之破壞,和田河中滿佈怪手尋找河中的玉石,至莎車看的莎車王陵和喀什的香妃墓都只是每日安插景點,無法和西安的墳頭相比,至於當年西域諸國之古城今焉在,皆在沙漠中,在長途跋涉數百公里後所看的只是現今的人工景觀,大感失望。南疆的沙塵倒是另一天然景觀,整日飛沙震天,大白天拿著相機對太陽照,拍出的卻像矇矓的月(圖三)
圖三: 沙塵中的太陽
,車行崑崙山腳下,卻揭不開崑崙面紗,就可想像空氣品質之糟。提到崑崙山到不得不提武俠大師金庸以中國各大名山為門派命名,多少會由崑崙派想像崑崙山之美,只是一日至崑崙山欣賞高山湖泊時卻發現崑崙山因含鹼量高,寸草不生,外形甚醜,不知金大俠在寫小説前是否去過,如有去過,還有崑崙派嗎?據導遊説現在比較時髦的南疆旅行方式是乘駱駝進沙漠數日的古城探險行程,各位或可參考。總之南疆路途之遙,車行之遠,與最終所看到的不太相稱,幾位同行團友皆有相同看法,當然也有被金庸騙的感覺。(
金庸小説污名化最悲惨的是四川青城山,好端端青翠漂亮的山,但金庸筆下青城派的青城四秀,被描寫成四大淫賊,從此青城山惡名遠播,這就是文字的力量。)
圖四: 可可托海美麗河谷
圖五: 馬路當然馬優先

南疆似乎可去可不去,北疆是否一樣呢?,吾人常以戈壁沙漠想像新疆之景色,這倒是錯誤的憶測,北彊的自然景色著實令人驚艷。去年九月的清晨六點,飛機在烏魯木齊降落後就展開北疆的九日行程,反時針繞著准噶爾盆地走一圈,首先由南向北穿越戈壁時,東邊的五彩城,其實是乾旱的風蝕地形。來到東北邊首先看到滿佈羊馬駱駝的可可托海美麗河谷 (圖四、圖五);在到西北邊布爾津的五彩灘,
圖六:夕陽西下五彩攤
河岸上佈滿多彩的天然岩石,與流過的额爾齊思河河水無論日出或夕陽下形成的水波光影,相互輝映,異常眩麗,是中國十大攝影景點,對愛好攝影的人士不去不可(圖六)。再由布爾津往北至喀纳斯湖(有傳説之喀納斯水怪),途中布爾津河的幾處拍攝景點,卧龍灣、神仙灣、月亮灣更是人滿為患,記好此處一定要早上拍照,下午為逆光。進到45平方公里的喀纳斯湖後,湖兩邊的山坡上長滿高冷寒带松柏,花二十分鐘爬上觀魚亭
圖七:喀纳斯湖與友誼峰

圖八: 纳斯山谷

圖九: 纳斯山谷
,南北向山谷盡收眼底,往北望去,遠方中蘇邊界終年積雪,金字塔形,4374公尺高的友誼峰(圖七),正好在月牙狀湖水的最北端,形成絕佳美景,往南望去,美麗的山谷(圖八九),就如同來到瑞士,比畫還漂亮。山坡上六月的小黄花,七八月的綠草,九月轉楓紅的季節,藍色的天、紅黄色的山高處,綠色的山腰,再加湖中的倒影,想像一下是何等的美麗。2000年10月左右,我在瑞士出差時,一個假日,自已一人,搭上由蘇黎士開往日内瓦的火車,沿途看到這種美景,永遠印在腦中,如今驚嘆在新疆也能看到相同的景色,何需捨近求遠,繞地球半圈呢!只是喀納斯十月後為之冰封,只有五月底後方能進入。再來,由北往南,西邊的魔鬼城(七劍下天山拍攝點,圖十))和東邊的五彩城一樣,也是風蝕地形,當然在西邊經過克拉瑪伊油田,看到路旁滿佈的磕頭機(抽油機,如圖十一)也蠻新鲜的。
圖十: 魔鬼城風蝕獅身人面像


圖十一: 磕頭抽油機
圖十二: 那拉提草原
圖十三:巴音布魯克與天山山脈
最後回到南邊天山山脈,進入天山山脈前的那拉提大草原(圖十二,河水從中流過,河谷兩翼寬廣,想像風吹草低見牛羊之景。古時,多個遊牧民族曾在此征戰,,搶奪此片肥美的水草。再往上去,來到海拔二千五百米的天鵝之鄉,巴音布魯克,如此高海拔上,看到一望無垠,面積22000平方公里,三分之二個台灣大的高原河谷草原,令人為之震撼,由高點下看九曲十八彎的河水流過草原,美不勝收(圖十三,十四)。2005年馬景濤主演的一部連續劇東歸英雄傳,當時的場景就是在九曲十八彎拍的,各位到youtube 找這部影片,就可感受到巴音布魯克之美。東歸英雄傳講的是十八世紀清乾隆時,蒙古部落土爾扈特部原住在裏海之濱伏爾加河兩岸,因不满俄帝種族滅絕政策,大汗渥巴錫(馬景濤飾演)率領族人東遷回靠滿清(因乾隆皇的曾祖母大玉兒也是蒙古族和碩特部),途經六千公里,交戰哥薩克,哈薩克和沙皇騎兵,經六個月來到中俄伊犛邊境時,十七萬人只剩七萬人,後來乾隆安排土爾扈特部長居巴音布鲁布,烏蘇(新疆皆喝烏蘇啤酒)等三處,想像當時巴音布魯克這片草原上居住著四萬蒙古人再加上上百萬的牛羊是何等壯觀,今天巴音克魯克仍是蒙古自治州。看過巴音布鲁克,那拉提就真是小巫見大巫,不會留在心上。
圖十四:巴音布魯克上的九曲十八彎

北疆雖然風景美麗,但行前要先做好心理建設,車行八天,途經四千公里,旅館品質尚佳,但旅途中的衛生間多為旱厠,甚至需要野外求生(氣味比較好),克服這層心理障礙,結合了求學時的歷史和地理史觀,一趟走下來,回味無窮,真有讀萬卷書不如行千里路之嘆。

2014年5月7日 星期三

猴洞步道.

過去在上班時,假日會和内人爬爬竹苗附近的小山,巡禮完一遍之後,決定固定走橫山的大山背,因為交通方便,運動量適中,下山後,在站前街口的豪記牛肉麵吃碗牛肉麵或排骨酥麵,再带兩碗炸醬麵回去給小孩當午餐,省事又方便。搬到五指山後,大山背去過一兩次就没再光臨,因為住家旁邊有一條步道,開車都省了,出門就開始爬山,這條步道是五指山觀音禪寺旁的猴泂步道。

猴洞步道分上下兩段,下半段叫金龜岩步道,始於面對觀音禪寺右邊的山角下,全長650公尺,登山口海拔576,前兩百公尺如一般健行微幅上坡之泥土路,算是暖身,之後木棧道出現開始爬昇,越走越喘,放慢脚步,調整呼吸,再走上由石塊撲成的階梯,不久,看到左邊有兩張休息椅,到了第一休息點,走了快500公尺,海拔上升到664,不錯,一口氣爬了88公尺近30層樓,此處遠望可看到竹37的五指山路和我的住家,休息平台旁都是巨大樟樹,但蚊子很多。喝口水喘口氣,繼續往上走,先是陡上的石階步道,之後來到架在陡坡上的木棧梯,之字形急上升幾個彎後,再回到石階步道時,已氣喘如牛,好不容易走上比較平的地方,看到金龜岩60公尺的指示排,再向前幾步,來到第二休息點,右邊巨大的石頭就是金龜岩, 左邊有四五張椅子可坐 ,休息一會兒,反時針繞著巨石走半圈,看到很神似的烏龜頭,此處海拨715,走了不到200公尺又爬升51公尺,到此,前半段的金龜岩步道走完了。

接下來是全長850公尺的猴洞步道,路旁有一蹲石雕猴像,從此開始倒數著走,很快看到寫著800的第二隻猴雕,小徑還算平缓,來到700的猴雕後,一眼望去如上天梯般,每步越抬越高越走越喘,速度越來越慢,怎麼這一百公尺這麼長,600的石猴遲遲不出現呢 ! 太喘了就休息一會吧,終於過了600的石雕,拖著沈重的腳步,振作起來再往上走最辛苦的70階,來到海拔797的最高點,不停下來喘口氣是不行的,抬頭遙望可看到中指的電信塔,如果還有力氣,往下走幾階,就來到第三休息點。坐下來,喝點水,補充點熱量,體力恢復繼績前行,快步數著500,400,300,200猴雕的平路,來到猴洞步道的重要景,長60公尺,近45度陡下,只容一人通過的石縫,抓著左方的岩繩,不要急,不要趕,一步步穩穩走,下端最窄處,尚須側身而行,出縫後,不要忘了回頭由下往上拍張照,很是壯觀的,經過100的猴雕和另一段64階的上坡後,來到和五指山山腰步道相通的起點,當然此處一定有一隻猴雕,全部十隻石猴,每隻造型不同,有精力不要忘了和它們依序合照。順著五指山大馬路下山,不用20分鐘就可回到觀音禪寺,順時鐘走一圈,約3公里,爬昇223公尺,耗時一個半小時,算是不錯的運動量。

猴洞步道既稱猴洞又有假的石猴,到底有没有真的猴子呢? 答案是在猴洞步道不敢説没有,但没看過,可是在金龜岩步道靠下方觀音襌寺旁,則親眼見過。情景是上個月十九日和内人與兩隻狗狗去爬山,兩隻狗狗突然狂吠就往步道右邊的樹林衝進去,我們聽到嘈雜的尬尬聲,看到樹頭巨烈晃動,之後就看到有大猴子和小猴子在幾十公尺外的樹上跳來跳去,之前在木棧道上也看過深綠色排遺,現在想想應也是猴子留下的。下次去走猴洞步道,祝你幸運,看看會不會碰到猴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