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2014年5月23日 星期五

南北疆絲路紀行 - 甘肅段

絲路的走法多樣,東西兩端西安或烏魯木齊都可進出,兩地也都有直航班機至桃園機場,再加上絲路全程可經由G30連霍高速,這一條長4818公里,東起江蘇省連雲港,西至與哈薩克交界霍爾果斯口岸的重要運輸管道,長途大貨車不絕於途,高速公路休息站有餐廳、賣場、也可住宿,自然衛生條件比一般國道(像我們的台一、台三線)的衛生間乾淨許多,相對南北疆每日至少四五百公里的車程再加上衛生間之簡陋,絲路在旅行的堅難度只能算清粥小菜。
圖一: 水磨溝的晨霧與樹冰
圖二: 達板城風力發電站,
提供烏魯木齊三分之一用電量

228由桃園飛至烏魯木齊,第二天一大早至烏魯木齊東郊水磨溝風景區,這是一條温泉水流出的小河,三月天的新疆,零下十六度的低温倒是帶來驚喜,在寒冷的早晨,樹枝上的冰珠和河面上的霧氣,在晨光中閃爍(圖),非常漂亮,當然樹冰只有冬天才看的到。之後前往大巴札,不到一小時停留,買了兩張羊皮,幾雙便宜又實用的羊皮手套和幾頂皮帽以後過冬用,巴札也有賣乾果,匆忙照採購清單買完上車。途經達板城風力發電站(圖二),此處也是王洛賓寫的新疆民謠 " 達板城的姑娘 " 的原創地,導遊説給大家十分鐘拍照,在零下的强風下,不用五分鐘,自動集合完畢,全部回到車上,繼續往東向吐魯番前進。

圖三: 坎兒井地下水道

位於東天山南麓的吐魯番,是中國海平面最低的城市,古人智慧所興建的地下水道坎兒井(圖三),引天山水,提供了人和灌溉用水,在蒸發量是降雨量兩百倍的乾旱地區,造就了全中國最大的葡萄產區。不要忘了在此買些葡萄乾,一公斤約50元RMB,比大巴札的80、90元便宜很多。不遠處的交河故城(圖四),古車師高昌的都城,也只有在這極為乾噪又無沙塵暴的環境,才能看到二千多年前的城市,保存如此完整

圖四: 始於西元前兩百年的交河故城

出新疆,經過 一段全程最長的荒漠地帶,進入夾在南祁連,北馬鬃山合黎山之間的河西走廊,南北最窄處約十數公里,為狗頭形的西北至東南走向,中原數朝在此建立城牆關隘以為邊界,國力弱時抵禦外族之用,國力強時為打税關口,也是經濟與文化交流孔道。

圖五: 由鳴沙山下望月牙泉
首先來到河西四郡最北端的敦煌,小時認識敦煌二字,是由敦煌書局這家在台灣歷史悠久的出版社。敦煌古稱沙州,事實上是一個大綠州,四周為沙漠圍繞,爬上鳴沙山,下望月牙泉,眼見幾千年來的絕景,就覺的不虛此行 (圖五),記得上山要帶瓶飲用水。再花點小錢,騎騎駱駝,
圖六: 由結冰的河遠眺莫高窟一隅
感受一下絲路的交通工具是如何温馴。
接著來到此行另一登錄為世界遺產的重要景點莫高窟,數百個洞窟保存了隋唐起的佛教壁畫與泥塑佛像,觀看其中幾個洞窟就值回票價(洞窟內禁止拍照)。唐朝詩人王維寫的 "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 的陽關和玉門關位於敦煌西北方,為漢朝最外圍的邊關玉門關因是玉石由西域進入中原的打税關口而取其名。

圖七: 嘉峪關正門城樓

續向東南走,來到酒泉,古稱肅州,霍去病在此大破匈奴,將漢武帝犒賞的御酒倒入泉中與將士共飲而稱酒泉,傳説中的泉水在市區的酒泉公園,姑且信之。距酒泉市區不遠的嘉峪關為明朝所建(圖七、八),是至今長城中保存最好,重未被攻破的關隘城樓,聽導遊講解城樓設計,自可了解原委,旅行中三分用看,七分用聽,收獲更多。
圖八: 嘉峪關內城樓

再往東南急行過張掖,古稱甘州,甘州加肅州為甘肅省名的源由。再過武威, 霍去病在此殺了數萬匈奴人,耀武揚威,因而取其名,武威古又稱涼州,地處偏涼之意,西夏王朝所有時稱西涼。張掖和武威参觀景點多為佛寺,有隋唐所建,也有西夏所建,佛教東傳時也是經由這條管道來到中原。

蘭州此行並未停留,直接飛向西安,曾為十三朝古都的西安,有太多自然與歷史景點,最著名當屬兵馬俑、秦始皇陵、華清池、半坡博物館、麗山、華山,在市區有完整的明朝城牆、大小雁塔、陜西歷史博物館、鐘鼓樓(晚上打燈光更漂亮)和緊鄰的回民一條街。絲路的行程,在西安停留的時間,絕對無法看完這麼多景點,建議可單獨前往旅行,西安絕對值得一遊的城市,但在絲路行程中,只需當進出點。

寒冬中走絲路,優點是,景點人少拍照不用閃人,吃住都昇級,缺點是,在没有暖氣的衛生間,東西都結冰,景象有點可怕,其次防寒防風務必做好,在莫高窟,外面的河流已結冰,照不到太陽的洞窟中,寒氣直逼心底,嘉峪關上的刺骨寒風,讓人瞬間結凍,也可想像古時邊疆將士多麼辛苦。從烏魯木齊至蘭州2000公里的行程中,個人認為有價值的景點都附上照片,其它次要點僅以文字描述,請各位参考。

後記:
南疆行四月底回至烏魯木齊時,正好碰上烏魯木齊火車站人肉炸彈事件,昨日又聽到烏魯木齊汽車炸彈,何以暴力衝突不斷。回看歷史各朝代,漢族統治中原時,長城為邊界,從未能長期有效的統制新疆等關外地區,宋朝和北方大寮國訂定澶淵之盟,邊界甚至退至黃河,並向大寮進貢,明朝西北長城更向内退縮,唯有元朝和清朝這兩支關外民族所擁有的疆域才真正涵蓋現今大部分的中國,元朝的疆域直至中亞,清乾隆時,在今天的北疆剿滅了蒙古部落准喝爾部才實質地控制新疆,並在清末靠著漢族將領左宗棠、林則徐在新疆和帝俄周旋,保有這塊土地。中華民族雖講五族共和,蒙古族和滿族在中國歷史上佔有一席之地,長期和漢族通商通婚,與漢族平起平坐,但回族與藏族因一直是被統治階層,宗教教義與生活習俗差異大,且古中國有效治理關外的時間又不長,也就無法有效的進行民族溶合。多民族的國家,每個民族如果無法自心底認為是被平等對待,認同這個國家,自然紛爭不斷,分離主義盛行。歷史弔詭的是,如果八國聯軍是發生在宋或明,民國的興起是接續宋或明,秋海棠的缺葉,很可能就不只上方外蒙這一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