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前,大學同學在FB上po當天是二十四節氣的「雨水」,續寫到接下來兩週要多下雨,才能盼個豐年,我實在很想回他,别再下啦,給我太陽好不好。去年十二月下旬去北海道滑雪時,希望它冷卻只能與太陽為伍,説可能是暖冬,回台没幾天,不冷之語還在耳邊繞,冷氣圑、寒流夾帶著雨水接續而來,甚至還下了一場大雪,從元旦到春節前,太陽露臉不到三天,室外終日雲霧迷繞,你不常看説有詩意,我天天看説是寒意,就像濕毛巾貼在臉上,採買的蔬菜只要没過水,放在陽台的紙廂中,擺上一週仍然青翠可口,室内也不需買什麼紅酒櫃,保證天天比十五度還低,六台除濕機日夜勤勉,八小時滿桶,如照三班制,一天十八桶,老夫老妻吃喝拉撒用措措有餘,雖然室內濕度可控制降低貼身之寒,但長時間呆坐書桌前所感受滲透之寒仍不可擋,重點還是陽光,連續三個陰天,室內大概就會降到十一二度,幾近天天與寒流(十度以下)等級的冷氣團為伍,當然你會説冷就開暖氣啊,只是屋子挑高,四方上下都是大片玻璃景觀窗, 不管暖氣怎麼吹,熱氣都往上跑,又從窗户散射出去,達到一種上暖下冷的動態平衡,偏偏我又是生活在下層,不是吊在屋頂過日子,怎樣都是泡在冷氣中。當然四冬下來,室内避寒早有心得,再發揮工程師精神,桌前温度計決定服裝組合,十二度以下,重裝上身,所謂寒由腳起,長度可包覆小腿的厚毛襪先上陣,再來貼身褲不可少,外面再套上内有絨布的防風褲,層層防護以保下盤穏當,上半身內層排汗内衣,中層保暖衣,最後再加上雪地外套,如同雪地大作戰般,頂上無毛,就戴頂毛帽遮遮光明頂順便保保暖,最後當然是手套,現在都是觸控工具,可露出指尖的手套就更為實用,多年前在高雄買的一雙可露後四指的毛線手套正好用上。其實靜止的室内要穿的比室外還多。總之用身體去感受,冷加熱減,迅速反應,像下大雪那幾日,腿上再蓋著小毛毯,書桌下放個電熱器也就輕鬆過關。
當然這種没太陽寒冷的日子也有好處,草木生長緩慢,上次割減已是兩個月前,凡事都有檢視標準,只要草坪上的石片步道未被雜草覆蓋過半就無需動刀。
![]() |
草坪上的石片步道完整可見無需動刀 |
草長的慢,雨卻下個不停,連泥土碎石車道都長滿青苔,這讓我想起三十五年前在基隆的日子,洗好的衣服掛在屋簷下三四天,還是無動於衷一樣濕,因為空氣濕度也是百分之百,現在有了除濕機,這個問題得以解決。偶而下山採買時,見到太陽露露臉,那股暖意自動讓心情變好,這又讓我想起二千年左右的秋天在德國出差時,中午吃完飯,德國朋友邀我一定要去市區的的小河邊走走,為了曬曬太陽,我那時想幹麼日正當中去曬太陽,在家必定是躲太陽,台灣還没曬夠,繞半個地球來曬幹麼,細問才知,地處酷寒的北歐,終日陰霾不見天日,陽光是稀有珍貴的禮物,北歐也只有在七八月能見到連續的陽光日,這也是為何人人都要放長假去曬太陽,現在住在上山,碰到這種時節,就更能體會北方人民對陽光的渴望。
週三下午和老婆去走五指山時,碰到長我兩歲五指山莊的老板娘,她年輕時從基隆嫁到這裏,談到上個月那場雪,她説上次下雪是三十年前的民國七十五年,當時下了五公分,而這次足足二十公分厚,到了晚上八九點還有很多人在菜園裏抓雪打雪仗,當然有喜有悲,竹子香蕉還有很多闊葉樹都在雪災中陣亡,尤其竹子不僅葉落連竹幹都枯黄,真的凍未吊,反之櫻花桂花這些耐寒植物,越冷越旺。
![]() |
一片枯白全是竹子 |
後記:這是一個無聊的題目,寫它是挑戰自己,能不能寫成有趣,各位覺得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