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2018年12月12日 星期三

坪溪雲響組全記錄

手勢一收,大家整齊的結束了四拍的長音,深吐一口氣,四個多月的工作,終於完成。很想坐下來喘口氣,當當聽眾,聽大家唱最後一首再別康橋,但是上週在演藝廳,男生唱的不怎麼好,還是上場去幫個腔。還好,結果不錯,洋樓開幕後的第一場音樂會,在熱鬧氣氛中結束。
七月下旬,陳老師問我可不可以幫洋樓整修完,重新開幕的第一場售票性質的慈善音樂會,準備一段十五分鐘的創作單元。沒多想,就答應了,寫音樂不是要寂寞孤芳賞自憐,當然是希望有朝一日能在音樂殿堂上呈想自我的音樂思維,為大眾評價與欣賞。
仔細選曲後,準備用四條不同風格的樂曲呈現給大家,包括兩首已經寫好詞的演唱曲天河之歌、夜露夢春,與另外兩首演奏曲歸鄉和無憂樹。雖然已經答應,但也預見前方山頭多多,困難重重,四個月內,演奏曲要完成組團、編曲與團練,時間非常緊張。由於整個音樂會的預算有限,無法提供演出費用和車馬費給團員,只能找業餘善心樂手,而樂器分部的編寫,也只能在團員和樂器確定後,才能開始。找團員期間,就先寫已經確定由豎琴、大提琴和鍵盤伴奏的夜露夢春。很幸運的,夜露夢春花兩週寫完時,團員也找齊。
我們的團員有
豎笛手津含是關西國小老師也是陳教授的清大研究生
打擊樂手育賢是大坪國小老師也是合唱團的團友
國一的大提琴手冠萱是育賢的女兒
國三的小提琴手霆奕是育賢以前的學生
高一的小提琴手尹媗是同事Jennifer的女兒。
豎笛手啓芳是大學教授我大學同學
也把老婆找進來打Conga,不過老婆練了幾天,手指手掌淤青(我也一樣),疼痛不堪,就換青春肉體恢復比較快的女兒Fumi來打。
我們沒有低音提琴,自己就用鍵盤來補Bass,另外團練時,如缺什麼樂器,可用鍵盤模擬填空。
再來,開始編歸鄉和無憂樹的分部譜,在不了解團員能力下,先以最佳化每人ㄧ部來編,其次考慮人少,怕演出當天因故缺席,主旋律至少放在兩個人身上,最後也是最花時間的是,即使和聲也希望能編出旋律線,一來容易記憶,二來不至於無聊。如此日以繼夜,分部譜約在九月初完成,陸續將譜與音樂檔傳給團員練習。
九月中,陳教授告知我們的節目會安排在壓軸,需要準備一首安可曲,育賢建議再編一首大家合唱的月亮代表我的心,大概花了三天完成。
我的音樂,特色是旋律線清楚,沒有艱深的演奏技巧,只要團員能力中上就足夠,估算練兩次加一次現場彩排就可上陣。九月初喬好第一次練習時間在十月六日,特別感謝愛好音樂的閎康科技謝詠芬董事長,免費借我們使用她的音樂社。可惜當天有兩位團員臨時有事,團員希望十月十四日加練一場,這次改在五指山,我的住家。
十月的兩次練習順利完成,也發現兩個小缺憾,其一大提琴的音量不足,冠萱的琴是3/4 size的琴; 其次兩次練習,小提琴和豎笛樂手正好交換無法到齊,也就無法現場判斷,到底是吹同一部或分部,何者感覺較佳。
十ㄧ月初準備表演DM時,老師問我表演團體叫什麼名字,我想想就用九月新寫的ㄧ條樂曲坪溪雲響為名,取了坪溪雲響組,因為表演的樂曲,都是過去三年,住在上坪溪畔的五指山腰編寫的。
十ㄧ月中第三次團練,小提琴和豎笛到齊,此時心中比較有譜要如何分部。又正好得知洋樓的專職祕書盈如會拉大提琴,也聽過她的琴音活生動人,主動和他聯絡並傳譜和音樂給他,喜好音樂活動的盈如,很爽快就答應。
十一月二十五日在洋樓的彩排,終於全員到齊,新加入的盈如是樂團老手,很快進入狀況。在心裏有底的情況下,告知大家最終分部,練了一小時,下午六點前準時收兵,不要影響洋樓主人的生活。
十二月九日的表演,雖然每首樂曲都有些小狀況,但能不停頓順利走完,自己已經很滿意。其實不管在家怎麼練,第一次上舞台合奏的人,口乾舌燥,手指僵硬,按不對鍵,拉不順手,運不出氣,跟不上拍,都是正常,也不必氣餒,只要把握每次上場機會,自然能克服這些問題,當一個指揮知道這是每個團員必經過程,不會在意這些。終究我們把表演順利完成,而且得到當天最熱烈的掌聲,不是嗎!
坪溪雲響組此次能夠順利完成表演,首先感謝這些情義相挺的團員,再來感謝閎康謝詠芬董事長,慷慨借用這麼好的場地給大家練習。另外要特別感謝的是,學生團員的媽媽們,每次三小時的練習或在旁陪伴,或風塵僕僕來回送接跑兩次。啓芳和夫人,每次都從台北來參加。
小插曲一件,特別提提,第三次團練月亮代表我的心時,中間一段豎笛為主奏(輕輕的一個吻這段),小提琴為伴奏,音符如旋轉木馬般,八小節後拉高八度,之後將自己帶入最高潮進入主旋律,霆奕的媽媽說這段音樂是全曲最好聽的,聽到這段話,真的非常高興,因為這裏正是心思所在,心血結晶。我在編這首通俗音樂時,就在思考如何創造ㄧ段有特色的音樂,後來寫了這一段,運用小提琴連續弓滑音技巧,如旋轉木馬般的伴奏。當一個作曲人,有人能瞭解你的想法,怎麼會不感動。
坪溪雲響組在表演結束那一刻也正式結束了任務編組,而我能送給團員一件永遠回憶是,這可能是大家此生第一次和一位活生生的創作人一起練習和表演,是吧?

十月六日閎康音樂社第一次團練

十ㄧ月十八日第三次團練

十二月九日上場前暖身(姜阿新先生生前臥室)

十二月九日音樂會現場
前排右起 啓芳、津含、盈如、霆奕、尹媗、冠萱、Steve. 
後排 Fumi、育賢
大家如想看表演影片,請到youtube上搜尋 20181209 姜阿新洋樓音樂會。

2018年12月5日 星期三

玫瑰現芬芳

2016年六月,為愛爾蘭民謠"夏日最後的玫瑰",填上了中文詞。塵封兩年,終於上週新竹市2018合唱觀摩會,陳維棟老師指導的四個合唱團聯合演唱下,得見天日。
這是一首哀傷悲嘆的詞,寫完了就不想再回到當時的思緒中,練唱中,老師常要我告訴大家這首詞的意境,通常只是打哈哈,無意再提。只是上週日在觀摩會的彩排中,夏日的第一個和聲一出,立刻被美妙的和聲吸引,迅速跌入了當年寫詞的情境中,全身顫抖到無法開口,以前只知道美麗的和聲會起雞皮疙瘩,倒還沒聽過到我這層次。
當年夏日的詞寫了反覆兩次共三段,每段都有不同的涵義。練唱時,很多人反應詞意太難,背不起來,最後老師決定用第一段詞唱兩遍。大家也沒想到,和聲可以這麼棒,但只唱ㄧ段詞,終究少了意境的傳達,非常可惜。身為填詞人,更能體會到用美妙的和聲傳達意境,才是合唱的最高境界。
這就請大家來欣賞由52人演唱13人伴奏的"夏日最後的玫瑰"。

2018年11月29日 星期四

My Way

上週在三重練團,唱到法蘭克辛納屈的My Way,海大師張海明先生,只用ㄧ把吉他伴奏,前後段的節奏變換,就能將歌曲,由平易帶進高亢,詮釋出不同味道,到底高手就是高手。
近五年前選擇了從半導體界退休,走進音樂與文學創作領域,My Way 這首歌意,正好能代表自我的選擇。
就請大家來吹賞,我唱的這首My Way。

2018年9月10日 星期一

姜阿新洋樓音樂會與坪溪雲響曲

近來,忙著為十二月九日在北埔姜阿新洋樓舉行的室內音樂會編曲,九十分鐘的節目中,一共準備了四首約十二分鐘的創作曲。
其中兩首是演唱曲
ㄧ. 天河之歌(雅魯藏布江之歌)
二. 夜露夢春
演唱曲用桌上豎琴、大提琴和Keyboard 伴奏。
另兩首是演奏曲
三. 歸鄉
四. 無憂樹
演奏曲的樂器配置有
Violin x 2
Clarinet x 2
Cello x 1
Keyboard x 1
Percussion x 2
音樂會是賣票的慈善性質,演出者沒有酬勞,樂器配置也不是事先預設,而是依據能找到什麼樣的善心樂手,再來編譜。
從來沒嚐試過,將一首音樂的主旋律和配樂,分到八種樂器上,不做不知,做了才知難處,摸索中找方法。如果以過去工作時要求成果需以數字量化,那一首兩分鐘的音樂大概花一百五十個小時,整整兩週的時間,不斷試聽與修音。想想這種效率,如果要吃豆芽飯,恐怕真會營養不良。這段時間怕思緒被打擾,不敢碰觸其他音樂,更不可能創作新曲,直到八月底完成全部的分譜。
過去ㄧ直對蕭邦的音樂很感興趣,尤其蕭邦很喜歡音符在六度中跳躍。幾天前再度坐上琴椅,彈彈熟悉的曲目,逐漸放鬆心神,口哨聲自然響起,就這樣一段新樂句順勢流出,大概日思夜想,新曲真的是六度,趕快在琴上配了幾個和弦,感覺還可以,先輸入Logic Pro(編曲軟體)免得忘記。只是,一個晚上,旋律不斷在夢中縈繞,難以安枕,乾脆早早起床,ㄧ股作氣,花了八個小時,完成這首六度的實驗曲。寫作中,音符就如上坪溪的溪水,不斷流出,正好又是今年第一道鋒面過境,雲氣不斷翻躍山隘,山上溫度舒適宜人,就為這首新曲命名"坪溪雲響曲",以作為住在上坪溪畔五指山腰六年的紀念。
本來只是想測試一下六度音樂的感覺,意外的是,越改越有味道,尤其頭四個和弦的配置,讓樂曲ㄧ開始就有千迴百轉,思潮起伏,勾起諸多回憶的感覺。本來之前樂曲已經放上FB,想想太過粗糙,新版的就放在Blog中。
各位如果已經看到這裏,就不吝再花兩分鐘把"坪溪雲響曲"聽完,這是過去三年在音樂創作中,寫出一首音符簡單,但是卻能帶動聽者想像力,有魔力的音樂,靜下心來,體會一下,是否如此,我聽了不下百遍,越聽越有味道。




在姜阿新洋樓辦的室內音樂會,一共只有一百個座位,來賓是以邀請方式。位子有限,票也早早分完。團練,是接下來兩個多月的重點。

2018年7月8日 星期日

新編"夜露夢春"

"夜露夢春"去年三月的創作,也是自己最喜歡的作品,上個月用Logic Pro X 重新編曲。試聽了半個月,改了幾十版,想想音樂沒有所謂最好,只有喜不喜歡,再改也改不完,終於決定放上Blog。當然,這也是一大轉變,過去改兩三個版就迫不急待放上去,好像交差了事,這次居然不疾不徐耐心地玩了半個月,想來又往上提昇一層,是好是壞,需要再觀察。
新編的音樂很豐富,除了主旋律外,Base 和 Flute 的伴奏又自成一條旋律線,由簡約入均繁,平和至喧歡,三線齊發,好不熱鬧。
全曲近四分鐘,慢慢欣賞,細細品嚼,走入歐雅吉的音樂世界,伴領心靈的交流,陪我一起進化吧!


2018年6月5日 星期二

無憂樹

上上週在家學習新軟體,嘗試用MIDI鍵盤輸入音符,節奏一響起,隨手敲了ㄧ段音樂,聽來還蠻輕鬆,想想就用後院的無憂樹給它取名。這兩天再把前奏和尾奏加上,聽來更完整,大家瞧瞧是不是曲風變得更輕鬆。這個版本用了八種樂器,聽聽是不是比FB上的更熱鬧精彩。
當然有緣人,來此ㄧ遊,才看得到這個版本。


2018年5月22日 星期二

音域六度的新曲

寫音樂難不難,要不要寫的複雜,百轉千迴,抑揚頓挫才好聽。非也非也,只要讓人聽了順耳,感覺舒服就是好音樂。
最近我老哥,ㄧ位虔誠的基督徒,第一次寫詞曲來讚美主耶穌。我幫這首歌寫了簡單的前奏、間奏和伴奏,神奇的是,這首音域僅僅六度,從Do到La的歌,聽來卻相當恬靜順耳,不信,聽聽看。
不傳教,請大家純聽音樂。


用另一套專業軟體,重新編寫輕快的曲風,聽聽看,是不是感覺不一樣。

2018年5月19日 星期六

混聲三部的再別康橋

今年新竹市的合唱觀摩會,拾樂坊合唱團準備三首中的一首是徐志摩的"再別康橋",大家熟悉的旋律是民歌時代的樂手李達濤所寫,小調的曲風哀愁幽美,卻又振動心弦。之後音樂老師邵老師增加了女聲第一部成女聲二部合唱,主弦律是第二部,觀察邵老師的寫法,風格比較像鋼琴伴奏,以高音的連續琶音當第一部,並非以和聲為主。所以我在增加第三部男生低音時,當然以和聲為主軸,並以間歇性躍出,來突顯純女聲和混聲的差異。
三部中最難唱的當然是男生,因為A小調中,E和弦相當於C大調中G和弦,E和弦的#5最能突顯曲風,只是彈琴按個鍵,#5輕易蹦出,但是唱歌的#5,要在不同的前導音,有7、有6、有3之後準確唱出,並非易事,自己寫的,沒得怨啦。
順便談談,女聲三部和混聲三部有何不同。除非找到男姓賀爾蒙特多的女低音,要不然女聲三部最大音域就是G3到G5兩個八度,頂多向外再各推一個全音的F3到A5,最低約180Hz。用更簡單的講法,就是小提琴的音域。所以純女聲合唱團有點像無根的浮萍,聲音都飄在空中,當然這跟我們聽慣重低音50~100Hz有關,我想這也是為何邵老師只寫女聲二部沒寫三部,因為前兩部幾乎佔掉兩個八度,沒有空間寫女聲的第三部。男聲的音域正好比女聲低ㄧ個八度,混聲合唱團可以由G2起音(約100Hz),音域自然更豐富,當然對寫曲的人,考慮相對位置時,也更有彈性。
下方有兩段影片,第一段是女生唱一二部,男生唱第三部軟體模擬之混聲三部,要有點小耐心,男聲是在反覆後才進入,正好讓大家體會一下純女聲和混聲的差異。第二段是女生只唱主旋律第二部,第一部改成男生之唱腔,聽聽這種組合是不是也不錯。

2018年4月30日 星期一

藝術無價

前幾天看朋友在FB上po了一張咖啡拉花的照片,標上"藝術無價"四個字,突然對這四個字特別有感。
近來偶而有償的幫別的團體寫寫伴唱帶,有一天突然問我,經費有限,一次寫兩首,可不可以便宜點,一時腦筋打結,為之語塞,當自己的作品突然淪為菜市場中討價還價的標的物,不知如何回答。
其實寫的每首歌,除了標準配樂,還有第二旋律線,第二旋律線就等於是首新歌,在已定的和弦、有限的音符中,寫條新歌,談何容易,感覺比原創新歌還難,有時自己都還在想怎麼寫的出來,這麼無價的創作,怎麼變成論斤計價(至少還有計價),還要買二送一呢!
其實寫歌也只是好玩,有沒有報酬還算其次,只要高興,看朋友的面子也會免費寫,當然有償,也算是對能力的一種肯定,只是一要討價還價,直覺無趣,好像自己變low啦。當然這也可能是彼此對價值的認知不同,或許委託方只需要高低音伴奏,不需要另一條旋律線,搞不好還認為擾亂了主旋律的聲線。
之前當編劇的朋友說過,沒有成名作品之前,論字計酬是很辛苦的階段。另一位同學的女兒,國外大學畢業後,回台灣圓夢寫詞曲,爸爸說,一個月一萬元都賺不到,還要幫她在台北付房租,供給生活費,去實現女兒的夢想。
退休之後,也常常上上不同老師講的音樂賞析課程,看到這些花了大錢在國外拿了音樂博士,回台灣奔波各個音樂教室中賺鐘點費,突然感覺,我們當工程師,賣的是腦力,雖然工時長,一來有固定工作場所,二來老板有時還要顧我們臉色,其實也不算太差。
那身上多了些藝術細胞,到底好還是不好,如果問我,當然好,可是想當飯吃,一定要能被計價。有人說藝術市場,百分之九十九的產值被百分之一成名的人拿走,這就是藝術家的現實生活。能走到藝術無價這種境界,恐怕非我們這種人不可,當當休閒嗜好,以音樂會友,懂得相互欣賞,不管好不好聽,都要大聲叫好,這是另一種非金錢的價值。
最近桐花盛開,昨日一早去騎車,拍下一張未被四輪車碾壓的花毯照,就請大家評評這張照片的價值,倒是我很肯定,絕對是獨一無二“無價"的。

2018年3月20日 星期二

絕不妥協 -- "秋蟬" 的誕生

再試著為大家熟悉的歌"秋蟬"寫配樂,音樂的走法是 P0(前奏)-A1-A2-B3-B4-E(尾奏),前奏和A1,決定用大家耳熟的網路版本,再來為了模仿蟬聲,主要伴奏樂器選用長笛。想想就從A2段反覆開始,做點不一樣的事,寫出第二旋律線,只是掙扎了一天,一直無法和稽康相見,靈感下不來,自然寫不出一氣呵成的作品,只好轉念用個撇步,將A段分成四個樂句,反過來由結尾逐步往前抓音。如此經過兩天,不斷試聽修音,終於擠出一段十六小節的音樂,用輕快的拍速124試聽後感覺還可以。相反的B段倒很順暢,輕易的寫出簡單又有韻味的伴奏。

只是降速至110,乍聽,長笛變味,其中幾個小節,是連續三個單拍音,細聽,更顯得呆板滯訥,想到之前掙扎的過程,很猶豫要不要改。但想想ㄧ生在做事上,追求的就是完美,很快下了決心,逼迫右腦加速運轉,果真想法立馬迸出,花了兩小時搞定。只是心中仍有遺憾,隔日再將吃回頭草的B4段反覆,也重新寫過,保持主旋律重覆時,伴奏就需提升層次感,這個求變的原則。

一件本來有點勉強的作品,經過幾番堅持,逐漸改觀,越聽越順耳,尤其將長笛靜如處子動如脫兔的特色,在修改後,發揮到淋漓盡致。或許就是這份追求完美絕不妥協的信念,沒有遺憾的作品,才會誕生。當然,做人就不必如此堅持,反要懂得適時適量適可而止。

這就請大家來欣賞這首以長笛伴奏的"秋蟬",如果有重低音喇叭,聽起來會很過癮的。


2018年3月11日 星期日

"聽泉"之長笛協奏曲

試著為聽泉寫配樂,音樂分三段,前奏P和AB兩段主旋律,走法是P0-A1-A2-B3-A4-B5-A6 。A段重覆四次,如果每次伴奏都一樣,是不是有點無聊,於是試著用漸進式鋼琴變奏,再加上長笛的第二旋律線,來逐步升高情緒,增加層次感。
"聽泉"的主旋律豆芽多而且節奏快,第二旋律就不適合再寫的複雜,如果只在和弦的音符中拉長音,選擇性不多,可能會有點單調。很意外的,從A2到A6的五段長笛音樂,居然沒有重覆,再加上鋼琴的變奏,最終聽來倒像是長笛協奏曲。
以前也想過好聽的音樂好像都被人寫完了,自己還能寫出什麼東東,不過越走下去,還真發現,只要肯用腦,用力想,沒什麼不可能的。


2018年3月5日 星期一

"歸鄉" 第六號作品珍藏版

去日本前,"歸鄉"在FB上已放了ㄧ版,八天日本行中,每天聽個幾十遍,總覺得還有許多地方可以修改。
最終改了幾點
ㄧ、把鋼琴伴奏的音域拉寬,發揮鋼琴的特色。
二、節奏在鋼琴出來後拿掉,讓和音更乾淨。
三、結尾,巴松管不作和音,吹第二旋律線。
這一版不會放在FB上,有緣人才聽的到,希望你喜歡。


2018年3月2日 星期五

歐雅吉 5.0

坐在溫暖的客廳,看著窗外白雪在強風下橫掃狂奔,前兩天已清空的鄰居屋頂又重新抹上厚厚一層白霜。北海道的第七天,好奢侈的ㄧ段長假,正遭受五年來最大的暴風雪,有點擔心會不會影響明天回台的航班。
四年前,離職的第一天,搭上西飛烏魯木齊的飛機,而我的新生活要往那裏去,除了決心外,ㄧ片茫然,唯一的信念,想做什麼就做什麼,做什麼就要像什麼。先從寫部落格開始,寫文章要有文采就要多看書,看唐詩宋詞,看莫言,金庸也搬上了山。隔年開始實踐從年少就想做的事"寫音樂",先從學樂器開始,放棄了熟悉的吉他,改學琴,只能用手腦不一吃盡苦頭來形容這段歷程,三年下來,自己在五線譜上想了ㄧ套虛擬鍵盤的心法,終究可看著五線譜龜速向右移動,克服左右手連動的問題。
學琴沒幾個月,開始和幾位退休朋友,組了樂團"Peter-48”,就從為樂團寫配樂開始"編曲人生"(音樂界的分工是作曲、作詞、編曲各有專才,作曲是只寫主旋律,為主旋律寫配樂創造氛圍經營氣勢,稱為編曲),嘗試用不同和弦、裝飾音引領不同感覺。意外的是,兩三個月後打開了"作曲人生"靠靈感寫了第一首創作"雅魯藏布江之歌",這是首純手工打造作品,之後開始學習使用編曲軟體,果然效率提昇許多。後續作品,靠著靈感,一一湧現,更重要是找到開啓靈感的法門。
去年十二月,經陳老師介紹,為林氏宗親會會歌編曲,才有機會認真了解編曲的工作內容,收穫甚豐,而這累積的心得,呈現在第六號作品 "歸鄉" 上,FB上聽過是否感受到這首音樂和過往作品相比,更加流暢與完整。而我也因重新認識編曲,更能體會目前免費軟體之不足,再往下走,勢必要採用更專業的軟體。
樂團的重點是歌聲,為了把歌唱好,兩年前去參加合唱團,重新學發聲法,唱了一年都無法找到共鳴點,說實話是有點沮喪。去年四五月,因為腰酸,醫生要我多用束腰,綁著束腰,我順便練習腹式呼吸,意想不到,共鳴點逐漸穩定,是場意外,珍惜之餘,更勤加練習,果真進展神速,高音不斷向上提昇,從E4拉到A4。更重要的收穫是,因為這段學習過程,對聲樂的鑑賞更有心得,更能 enjoy 在男女聲樂家的歌聲中,也有了自己努力的目標。
四年生活,轉眼就過,快的有點可怕,但是真實又充實,生活上有這麼多目標,那有時間無聊。前不久一位朋友說,是不是已玩的夠久,該回去上班啦 ; 相反的,我想說的是 "我的人生才剛開始"。

寫於北海道民宿 Maison Cognac
Mar. 2nd, 2018

2018年2月4日 星期日

第一桶金

高中時,參加竹中管樂隊吹豎笛,週六中午放學後的兼職是跑告別式的細搜米。出了校門,鐵馬快騎至十分鐘車程外的音樂社,換上藍制服,隨便拿件樂器,立刻趕坐老鳥的毆拖敗去會場湊人數。記得第一次參加時,到了會場先吃午餐,只有一桶飯和一桶礦肉,很自然澆了礦肉在飯上,吃下一口抬起頭,正好看見那個沉睡的超大物件,從小就怕這玩意,瞬間反胃噁心,差點沒吐出來。之後是充排場的遊行,就是要穿過市區,最熱鬧,人最多的地方,我們這些兼職的玉面書生,都把大盤帽壓的低低,深怕被別人認出,久了見怪不怪,就當國慶日遊行就好啦。記得民國66年時,走一場五十元,足夠一週的午餐費,不無小補。當然也不是每個週六中午都有,要不然好像有點不道德,在詛咒某人似的。
2014年二月離開了半導體行業,開始摸索人生的下半場,經過近四年,得到第一筆收入,大家猜猜是做了什麼好事,幫鄰居割草嗎,這玩意自己家都弄不完,還想外包 ; 還是稿費,之前佑芳找我為聯合報的App Focus 寫稿時,先說過那時為朋友兩肋插刀之金蘭義行,當然佑芳兩肋是大洞,我是小洞。單元完結後,雖然沒稿費,編輯大大自掏腰包買了咖啡寄上,東西不大,但對小洞的止血不無小補,情義禮數上都已到位,雖然沒見過面,也算是見多識廣會做人的豪邁女子。
自己也沒想到,第一筆收入是幫人編曲而來。十二月下旬,合唱團老師陳教授Line給我ㄧ張譜,問可不可以幫它寫配樂編曲,我回老師說,給我一週時間寫寫看。當天下午騎完腳踏車,坐在書桌前,對早上的譜有點好奇,想想就先把主旋律鍵入軟體,聽了兩遍,又好奇的坐在琴前試著配和弦找節奏,前四個小節聽來也還蠻配的,這一弄,一發不可收拾,一路寫下去,晚上就完成第一版鋼琴伴奏寄給老師。當然,音樂沒有最好,只有喜不喜歡,連續幾天每天改一版給老師,我看老師也會被我煩死。幾天後,老師說林氏宗親會下婦女會理事長聽了很滿意,問可不可以再寫熱鬧一點,也寄了目前的配樂帶給我聽,老實講,
卡拉OK式的配樂,感覺是很熱鬧,但是用在宗親會的會歌上,實在不太搭。我就回老師,會試著在反覆後加一組弦樂,增加樂曲的層次感和質感。結果理事長回老師說,弦樂一出來時有種莫名的感動,沒想到他們的會歌可以這麼好聽。其實這和選擇的樂器有關,鋼琴小提琴這些古典音樂中的樂器,一般人本就有比較幽雅高尚的主觀認知。
過幾天理事長問到,弦樂的後半段旋律太強,會被拖走,可不可以改成拉主旋律的音。這樣做當然更簡單,但又何需配樂人,更顯不出編曲的功力。但總是要滿足客户的需求,有問題就想辦法解決,想一想弦樂的旋律線不動,但改成每一小節的後半拍才出,讓主旋律先出,再把第三拍第四拍全拍縮成半拍的短促音,收斂旋律線成節奏形弦樂。
之後,理事長看到我放在FB上的影片,非常喜歡,問可不可以給他們當伴唱帶。這段影片主要是在比較,第一段原曲,第二段加鋼琴伴奏,和第三段加上弦樂後,調味不同,各有什麼不一樣味道,給大家感受一下,並不適合當伴唱帶。既然理事長那麼喜歡,就再花幾個小時,把伴唱影片做好,當然這些功夫都是當義工。
完整"林氏之歌"影片貼在下方

和過去半導體行業日進斗金相較,幾千元編曲費用象徵意義卻不小,也是對過去三年在樂團合唱團上莫莫寫配樂,累積經驗,專業認可上最好的回報與鼓勵。續往前行,還有很多可看可學,而大家的每一件反饋,都是積累在音樂專業上的資產,其實學習模式和以前半導體行業沒什麼不同。雖說相同,當然還是稍有不同,因為這是走在一條可長可久自我興趣之路上。

2018年1月2日 星期二

鐵馬驚哥(二) --- 北橫騎躍

13:47 到達明池山莊停車場,完賽。
原本貴婦團的環島行程,九月延十月,十月又延十二月,當十月宣佈還要再延時,已被這位空有熱誠,規劃無方的領隊打敗,生命短暫,怎可如此不斷空轉。和兒子討論後,他夫婦二人元旦假期,陪我去唱穿越北橫的大戲,目標行程是由七月底攻克羅馬公路的終點桃園復興鄉的羅浮出發,往東走台七線至北橫最高點宜蘭大同鄉的明池山莊,為了不浪費他們的假期,也立下風雨無阻的投名狀。

有了新目標,五指山環山訓練的熱度,果然不減,兩到三天騎一趟,晴騎雨也騎,因為冬天的宜蘭,下雨是常事。進入十二月,訓練頻率再加高,一到兩天騎一趟,五指山偶爾下整週,順便測試如何穿著。冬天山路騎車,上坡熱,下坡冷,而且很冷,一般車衣的拉鏈處會透風,下坡時寒風鑽入,身上熱氣迅速流失,而且我鼻子不好,很怕吹冷風,沒兩下就會染上風寒,先懂得保護自己比騎車更重要。兒子推薦我穿UA SuperCool的彈性貼身運動內衣,解決上坡熱的問題,趁UA特價時買了兩件(一件八百),試用後,非常舒服。而外衣,放棄一般車衣,改用多年前特價時買的 Gortex 單層外套,一來高領可保護脖子,二來拉鏈處有外摺的擋風層,再加上縫有魔鬼氈,不拉拉鏈也可迅速開闔,三來Gortex既防雨又排熱,非常適合。最後再戴上耳掛式的鼻圍,保護好鼻子到脖子不受寒,再準備一兩頂浴帽,下大雨時可套在頭盔上,如此裝備完全就緒。

再來上 GoogleMap 仔細做功課,記錄下每5公里的上昇下降量,預知每一段的困難度,
心裏有個底。功課做完,其實對能不能騎,我並無把握,因為總騎乘43公里,對下半年有三次遠征經驗的我還算好,但總爬昇量一千六百米則是前所未有,且是我平日練騎的五倍份量,腿力能否承受,自己心中都有疑問。

出發前兩週,兒子問我大約多久可騎完,我用平日的均速乘五來估算,在Line上樂觀的寫道
9:00 羅浮出發
11:00 巴陵吃午餐
12:00 出發
14:30 ~15:00 間到明池山莊
他很婉轉的回說,已經預定了下午五點半在宜蘭五結鄉的蘆花雞餐廳用晚餐,元旦期間客滿必須準時,從明池到餐廳還有一個半小時的車程。我知道他的意思,就回道不論騎到那裏,四點鐘上你母親開的保姆車。

好事多磨,出發前四天的週二,倒數第二次練騎,回到家,一個起立動作,右腰開始疼痛,心想完了,這個已有三次發作的舊傷又拉到,晚上吃完飯,痛到已經無法起立,先不管週六騎車的問題,不立刻去醫院打針,恐怕三天都爬不起來,老婆立刻載我下山去鎮上東林路的林醫院看傷。院長林醫師一看病歷說你上次五年前(剛搬上山)來看一樣的病哎,叫我放心,這個針打下去,馬上舒服,是呀,我已三折肱,當然知道有效。結果看病五分鐘,和醫師聊天快半小時,因為沒其他病人,林院長也是新竹中學畢業,比我大十四屆,談到校長辛志平和音樂老師蘇森墉,醫師高興碰到學弟,連一百元的注射費也退還我。打完針,回到山上已可輕微活動,但想騎車可還久,沒告訴兒子,因為宜蘭的民宿已訂,我不能騎,他們也可以騎,一切順其自然吧。這次乖乖按時吃藥,傷痛24小時後開始貼活血膏藥,週四週五下午都去馬武督泡湯,回到家續貼膏藥,疼痛一天天減輕。兒子週五晚上回來才告訴他們傷勢,明天騎多少算多少,要他們不用等我。

12月30日,也是滿58歲的隔天,元旦連假第一天的一大早,全家出動,老婆女兒負責開保姆車,8:45 來到羅浮,此處海拔320,氣温16度,運氣不錯,是整週好天氣的最後一天
氣象預測下午宜蘭會開始下雨。整裝拍照後,9:03 照表由北橫台七23.2k處出發。
出發前,三人在羅馬公路終點合照

9:03 踏上北橫的征途(台七23.2k)

頭3.5k,立即是平均5%的爬坡,兒子擔心我的腰傷,在視線內領騎,但騎了2k還沒熱身,發現為了追上他們,都在重踩,大腿發漲,如此下去,不用5k就掛點,要他們先走,我必須用自己的腿力來配速。過了3.5k後,一小段下坡,大腿得到休息,且已熱身,體能開始恢復,腰也覺得尚可,以時速約12k向前行。過了雲霧隧道後,或許是因為腰傷休兵,反而讓大腿休息了四天,感覺腿力源源不絕,越騎越快,10:45 到達標示46.9k,海拔600的下巴陵停車場,上半場結束,比計劃快了一刻鐘多。
9:45 雲霧隧道(台七31.5k)

10:39 巴陵大橋(台七46k)

下巴陵停車場(台七46.9k)吃巧克力
,信心滿滿,不休息,準備繼續上攻

真正考驗是下半場,這我心中有譜,由停車場開始,連續12k的陡坡,考慮兒子和媳婦的速度比我快近50%,不想讓他們在明池等我太久,要他們和老婆女兒去吃午餐,我在停車場吃了一個肉包和三條巧克力後,11點整,帶了一個包子幾條巧克力和滿滿信心,先行出發。只可惜一上路就犯了一個大錯,上午的順暢,讓我犯下輕敵的大忌,不知早上已用掉不少體力,下午的坡度更陡,應該將前後齒比調低以輕踩換長效體能,但我仍用早上爬坡1.1(前32;後30)的齒盤比去騎更陡的坡,跌跌撞撞勉強騎了6公里後(11:49台七53k處),腿已實在無力,不妙的是,除大腿累外,右膝外側韌帶每彎曲一次就刺疼一下,出不了力,只好下馬
休息順便吃巧克力和補充水分,想到後面還有更陡的6公里,心情跌宕,直覺前途茫茫,還好字典中找不到放棄這個詞,倒可輕易想到策略這兩個字,變則通,先將齒比降至0.85 (前22;後26), 雖然最低可降至0.65(前22;後34),仍保留一點降檔省力空間,能騎則騎,不能騎就下車用推的,反正可磨到下午四點。此時一位反向的機車騎士問我要騎去那裏,我回他明池,他好心的提醒我54k後都在下雨。11:50兒子發Line從餐廳出發,12:19老婆的保姆車在滿地楓葉的55k處追上我,女兒說要吃肉,補充胺基酸,可恢復腿的肌力,我趕快拿出肉包吃。
台七55k 休息時,老婆開的保姆車到

因為北橫路很窄,大車很難調頭,我要她們停在我的後方寬敞處,隨時支援,我則以龜速繼續向前推進。一位對向機車騎士,舉起左手大姆指向我示意加油,對向來車坐在副駕的女士,也舉起大姆指,我都向他們點頭示意。一部小客車從我身旁經過,放下車窗,大喊加油加油,車過後,我舉起左手大姆指,向他感謝,也給自己加油。我聽到後方有車聲,反先舉起左手大姆指,他回按叭叭為我加油,雖然單騎踽踽而行,同胞的熱情,也不覺孤獨。此時海拔已超過一千,氣溫不到十度,天上又飄下小雨,宜蘭方向吹來夾帶雲氣的東北風,異常寒冷,儘管是上坡,仍逼的我不得不將全身包緊,還好凜冽寒風吹不走完工的熱情,刺骨冰雨也澆不熄奮鬥的火焰。在57k處,回首來時路,看到那旖旎蜿蜒而上的羊腸小徑不也克服了嗎,更激發自己的鬥志。12:50 來到59k的四稜,也是這12k連續坡的最高點,高興的眼淚掉下來,振臂哽咽的高喊 I made it. 因為最艱苦的一段終於完成。
12:50 到台七59k,海拔1170的四稜
由此開始緩坡向下,13:08進入宜蘭縣,兒子在62k處離明池尚有4k的地方超越我向前飛奔,也希望他做任何事都能超越他老爸。
到明池剩最後3k(台七63k)
13:15來到63k看到明池三公里的標示牌,心想勝卷在握,卻忘記最後3k又回到陡上坡,偏偏此時右膝靭帶已痛到無法彎曲,只能靠左腳單腿施力,一公尺一公尺慢慢向前推進,所幸大腿的倦乏仍然沒有擊潰我的意志力,韌帶的刺痛也無法改變我獨立完工的決心,在剩下最後一兩百公尺,遠遠望見明池山莊的白色波浪尖頂時,心情激動的喊著加油加油,自己也沒想到這最終又累又痛的3k,居然是心志最堅定,決心最強烈的一段旅程。13:47女兒拍下騎進明池山莊的完賽照片後,就如洩了氣的皮球,滿臉痛容,因為右腳無法彎曲,下不了車,只能癱坐在前桿上。
完賽但也癱坐在前桿,對比停車場時的意氣風發信心滿滿


老婆常說,你不是已經退休,為什麼做事還是像以前一樣。我回她說,不管退不退休,我還是我,只要設定好目標,就會找方法,達成我想要的,這是我的人生哲學,也是樂趣所在。

後記: 回來休息兩週,靭帶已完全恢復,早就可以出去騎車,只是又碰到下雨和寒流,自然龜縮在家中,一失去目標就成了懶蟲。所以人生的方向不能失,要趕快為自己好好規劃,設定好長期目標,一步步走下去。
寫於7°C的五指山1/11/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