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測試自己是否能適應山居生活,退休前一年半就搬上五指山,每天上下班單程三十三公里的路程要時四十五分鐘,其實和竹北到公司十公里但耗時半小時差不了多少,差異是開車心情大不同。 住竹北上下班時,在會車路口要左擠右切占據有利位置, 才能上高速公路,車陣中走走停停,一方面跟緊前車,一方面又要注意瞬間插隊者,一會煞車,一會油門,瞻前顧後,左顧右盼,手腳並用,精神緊繃,人還没到公司,精神已耗掉大半,這恐怕是多數竹北人的共同心聲,開車上下班,只是為了擋風遮雨少聞廢氣,毫無開車樂趣。住在五指山,雖然也有進入園區塞車之苦,但至少有一段遊蕩於青山綠水中,享受駕馭樂趣的路段。
這一段頭文字D般興奮的道路,是從員東國中開始,沿著東西向上坪溪谷的122縣道,直至五指山口轉上竹37至社區大門口的8公里路。每次夜幕低垂回家時,對向下班的人車早已出山,車稀路寛危險性降低,方便試練各種開車技巧,首先是一過員東國中的一段長下坡再加上近直角的右急彎,由於開的是休旅車,軸距長,轉彎半徑大,試過多種方法都無法在不踩煞車不失速下過彎,後來想起頭文字D的排水溝技法,右前輪開在排水溝蓋上,利用左右輪的阻尼差,果真順利過彎。另一處是在廣鮮土雞莊之前,先是一段在峭壁上僅容錯車而過的連續下坡小彎,一至盡頭馬上是繞著土雞莊的髮夾彎,不吃到對向車道幾乎過不了這個彎。享受un-brake 的跑法,進彎前的油門控制和進彎切入點是最關鍵要素,每天跑相同道路,久了自然摸出每個彎道的眉角。
另一種樂趣是和下班時間相近的車友軋車,走多了自然知道這個時段有那幾部車,各個可都是好手,只要一被貼上,前車自然加速,後車也緊貼不放但潛規則是不超車,時日久了也知道每部車在那分手。另外從每部車進彎的切入點,踩不踩煞車,就可判斷是山地人還是外地人,有一次被一部車黏上,一進彎道我就加速,出彎時他已落後一大截,我放慢車速讓他追上,再進出彎時又把他抛開,連續幾個塞扣,看他也知趣知道不是對手就不再緊貼,希望没傷了他的自尊心。當然我也被傷害過,同樣一部車被他抛開過兩次,都是在進入竹37的五指山路爬坡道上,一次在神袐國度前陡上坡的髮夾彎,我的休旅車放慢車速過彎, 他在此絕塵而去,不用難過,那是一部 BMW520,馬力強轉向性好,自然PK不過,後來換了軸距短扭力强的白大褔,可惜没再碰過這位仁兄。
在職場最後五百多個日子, 下班的路上,碰過兩三次月亮正好掛在溪谷盡頭,月光如溪水般漫流入谷中,這種美景,只有農曆十五、十六,天氣好,當然正好又在月光大道上奔馳才看的到。離開職場後,已很少天黑後還在溪谷邊遊蕩,開車上下山也大多和內人同行,没機會飆車,那段軋車的日子想來仍津津有味,上坪溪水月中來的美景也仍歷歷在目,只是勝景不常,盛宴難再,不知何時還有機會重温舊夢,記錄這段場景,永遠懷念那段狂飆的歲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