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2015年12月30日 星期三

2015 歲末週記

好像才寫完 2014 歲末週記,怎麼就要寫 2015 的呢,時間匆匆流過,不好好把握,另外一個三十年可能一晃而過,所幸這一年的大小事精彩豐富的早已寫進部落格,或仍在腦中,上班時月復一月,年復一年, 訂單業績訂單業績, 日日一樣的 Pattern ,事情一過便不復記憶。反而離開職場後,什麼事都想學,發揮男人本色,見一個愛一個,樣樣新鮮個個有趣,大事小事強記腦中,對持續活化腦細胞不無小補。

經過2014的過度與轉換,2015繼續筆耕歐雅吉的部落格,並给自己訂下
兩篇,一年不少於廿四篇的目標,靠著找題目寫作持續刺激腦細胞。

在讀書上,唐詩的研究告一段落,寫詩要有意境靈感,九月近中秋在東北旅遊時,車行牡丹江畔正好看到一葉古色古香小舟泊於江中,而寫下
一葉扁舟寄相思,斷情流水夢痕濕
嬌娘無識寒江影,秋月不敵白髮絲
〈佳人秋思〉這首七絕,尾字本不該用三個同音字,出門在外,韻表不在,三字一音,圖個方便,最重要平仄幾近合律自然讀來流暢。莫言小説擺在桌上恐怕超過半年,七月終於開封〈豐乳肥臀〉,他寫的五十萬字長篇小説,我來寫可能是極短篇,只能説莫老文詞修飾及想像力如同主幹上添枝加葉的能力無人能及,但主幹的劇情本身似乎平淡了些,少了些驚奇,和我過去的行業思變創新的精神不合,不是那麼吸引我,書看完第一章又擺回書架,但看過總是要學些東西,因此在〈媽媽的味道〉中寫到麻婆豆腐時用了莫老的精神,結果作家朋友美華看過對我説應該會有一年半載不敢吃麻婆豆腐,形容的太有畫面,哀怨的道麻婆豆腐曾經是她的最愛呀!真不好意思,繼續流傳下去,怕壞了很多豆腐店生意。當然書既然買了,還是會勉力讀完,研究一下莫老為何能得諾貝爾文學獎。

從小就對音樂有興趣但没環境,女兒現在工作忙,本想把她電子琴搬上山玩玩,結果在Costco 看到一台 CASIO WK240 六千元有找,應該比家中那台搬上山將來又搬下山的運費還便宜立即出手敗入,三月開始在家中苦練,只是過去(女兒學琴時)就没練成,現在年歲比當年長近一倍,正向老人癡呆邁進又怎能成功,自然兩手相互叫陣,手指間糾纏不清,左右腦互嗆不理,當然音不合律,曲不成調,嘗盡苦頭,進度緩慢,所幸內人相忍為夫,無懼魔音穿腦之苦,鼓勵代替報怨,終能由簡入繁一小節一小節往前推進,完成一首首練習曲。七月和另一位朋友談到此事説他也想找個樂器玩玩,而另一個朋友也想學打爵士鼓,大家既然志同道合,就來組個 BAND 相互砥礪,團名 Peter 48,聰明的你當然知道此 48 和 AKB48 的涵義大不相同,Peter 48 從八月開始在山上每月團練一次,所幸地曠人稀,吵不死人,再加上眾將士日以繼夜,炳燭夜彈,經過五次合奏也算有模有樣,曲目算算也有十來首,最重要的是音樂確實舞動細胞,心情隨之大好,成就感由然而生,歡迎男男女女新血輸加入,看看 48 能不能向上提昇年輕化些許。

在人情事理上,兒子在十一月低調完婚,對老子的場子没興趣,在下怕請客缺新人諸位罵我斂財,也就没驚動各位。如今兒子媳婦女兒有志一同夙夜匪懈為台灣經濟打拼,而悠遊山林間的二老成家中剩閒人,全家活動當然以他們三人的交集為依歸,我夫婦二人戮力配合,與過去獨尊老爸一人的決策模式截然不同,心理要坦然,趕快接受這種新思維。
家中所剩唯一的一隻小黑旺仔,中秋過後在院中安祥辭世,少了黑旋風的身影也著實難過了一兩週,剩下的跟班狗嚕嚕咪,自動挑起大樑,當起老大,代領鄰居近來收養的一隻小黑,逛山出遊,負起嬉鬧娛人的責任。

今年出遊,一三月去日本滑雪,五月去西藏旅遊皆有記載,九月去東北三省和東蒙古至今未寫,主因東北三省行程倉促未留下深刻映像,好在拍了幾張秋黄美照放在FB上也算有了交待,至於內蒙東邊的呼倫貝爾大草原與天山上巴音布魯克的風味絕然不同,兩者都值得一遊,在餐廳穿堂,一位內地大媽的形容最貼切,她説車子走了三天除了看到遠方的天際線外什麼都没有,要我嫁到這種地方,打死也不願意,所以去那看看可以,過日子就不必啦。上週全家去北海道滑雪,當然是配合兒子的年假,佐晃這個雪場雖不大,只是一條三公里的滑道,一天高速連衝六七次,老骨頭早早操爆,只能發揮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精神,勉力完成三天滑雪活動,只是從體能退化來看,滑雪壽命已在倒數計時,和兒子開玩笑,十年前學滑雪時有體力没能力,現在有能力没體力,還是他們命好,學得早,來無影去無踪的雪上飄活動尚來日方長。

數日前把FB上的生日關掉,本怕驚擾大家,只是一兩位有心之士昨日寫了祝賀語,從下班八點過後生日快樂如雪片般飛來應接不暇,相對動作是下午趕快去把FB上的生日打開,請大家看清楚生日已過祝賀可止,只是盛情難怯至今未歇,突然了解無聲勝有聲這個大道理。

時間的腳步從未停止,時間的節奏也從未改變,過的好快或過的好慢這種感覺其實來自我們的心境,不論是那種感受,重點是你還記得這一年做過什麼事情麼? 帶著大家的生日祝賀迎接2016的到來,趕先應個景,先祝大家新年快樂 and Happy New Year.

2015年12月8日 星期二

購物札記

在山上住了三年,一直喝的是地下水經過 Brita 隨身濾水器再經開飲機煮沸,前些日子檢查開飲機中的熱水槽,三年所累積的結石著實驚人,顯然 Brita 的效果不是那麼好,因此決定裝一台逆渗透的賀眾牌桌上型開飲機。裝好後用它泡茶,總覺得味道不對茶味没出來,開始以為飲水機的管線尚新帶有新品的味道,可是一直不見改善,後來從山下找來温度計一量怎麼煮沸的水流出來只有 80度,怕温度計有問題,旁邊用瓦斯燒一鍋熱水,確實量到98度,決定詢問賀眾的服務人員,服務站的人半信半疑説怎麼可能,還好服務態度尚不錯,立刻買了一支新的温度計上山檢查,當然量到的結果和我一樣,即使燙杯子燙管線流掉一大半熱水也只有82度,就懷疑熱水有没有煮沸,再量熱水槽還好確實煮沸,結論這台開飲機的熱水從槽到出口迅速降了20度,我另外做一個測試,保温在80度的熱水流出來後只剩42度,我問客服可不可以退,他也是第一次碰到客户量他的水温,顯然他們的認知也是應該流出滾燙的水,自知理虧説要回去問公司。之後我再詳讀這台開飲機的規格,只有標明熱水槽煮沸後的保温温度,没有註明出水口的温度,顯然留了一手,我認為他不會讓我退,只是它的設計和我們一般的認知有段不小的差距。如今這台飲水機如燙手山芋,花了大錢,佔據廚房僅有的台面,又達不到預設的功能,還要另外買一個電茶壺泡茶用。所以各位如果裝帶逆滲透的開飲機,且要直接泡茶泡咖啡切記要問清出水口温度,其實一般銷售人員也不清楚,有一個技巧可確認,只要没看到蒸氣和熱水一起出來,温度應該已經損失不少。

幾年前買除濕機時,預設的規格是要有四個輪子,因為除濕機有點重量又常常要搬到不同房間。在賣場正好看到一台聲寳微電腦型有四個輪子滿足我的需求,只是買回家一插電,控制面板燈號全無反應,送去維修站檢修換面板,用没兩年同樣問題再現,不過這次過了一年保固,一台五六千元的除濕機要花近二千元換面板,還要上班時間自己載來載去,用没幾次,怎麼又不運轉,再送去維修,工程人員説,你要把濕度偵測設在40%,我之前設在 60% ,只是各位想想台灣的濕度一般都在七八十%以上,何時會低過60%,顯然它的濕度檢測也不準。光從一樣產品就可以看出這家公司的問題,第一出貨品管有問題,第二有了問題未找出根因累積成經驗並修改設計,才會同樣問題再現,當然這家公司產品從此列為拒絶往來户,爾後買除濕機也不再買有什麼濕度控制,就是簡單機械式除到飽倒水再除這種。

以上兩個使用經驗供大家參考。

2015年11月28日 星期六

媽媽的味道

從小吃媽媽做的菜長大,老婆雖也燒得一手好菜,五年前母親中風,沒來得及從她那傳承幾道拿手菜。前幾年上班時,孩子早早出外就學,兩個人在家,弄幾道菜,一做又太多,乾脆每天從公司帶晚餐回家,省時省力,量又容易控制。退休後住山上,非得自己做羹湯 (當然是指老婆,我只負責出張嘴),看能不能把母親做的那幾味懷念的菜調教出來。

第一
是紅燒雞,老婆本來就會做,但味道約略有差,關鍵在八角這味香料放不放,小孩不喜歡八角味,他們在家時都没放,現在各個出外打拼,總可以讓我把熟悉的味道找回來吧。紅燒雞之美味在肉要入味又燜的夠爛,入口後骨肉自動分離,然骨頭離嘴,舌頭在齒頰中輕壓,雞肉輕易呑嚥,香味仍保持在味蕾上,雞的種類和部位的選擇極為重要,最後選用的是Costco 三斤裝的飼料雞切塊腿肉,可以滿足這個口感,至於香味的關鍵就在八角要放多少,總之要在醬油的醍醐味和八角的茴香味間取得平衡,試做期間先固定醬油品牌,八角就從兩顆開始慢慢往上加,試沒幾次,很快找回那個懷念的味道。如今已有二三十人在山上嘗過,人人皆説好吃,看來只出嘴的我還蠻管用。

第二味是極下飯的麻婆豆腐,外面餐廳只要有這道菜我都會點來嘗嘗,只可惜一直没吃到那懷念的味道,最近的兩次經驗一次是在竹東東峰路上的一家客家菜餐廳,客家菜餐廳推出這道讓我驚訝,嘗過更為驚訝,八字結論,惨不忍睹倒盡味口,首先它選用的是嫩豆腐,那那經得起翻炒,如同一盤瀾泥,湯汁放了過多勾芡,簡單講就是一大盆鼻涕中填滿了嬰兒吐奶後的白色塊狀物,看到這還吃的下嗎,至於味道就更不用提啦,除了甜味外毫無豆瓣香味。另一次是在經國路旁的外省人餐廳,本來抱著很大的期望,可惜豆腐沒味,湯汁過甜。老婆試做時先選用竹北嘉興路上嘉鄉豆腐店的盒裝板豆腐,第一次用的是豆油伯豆瓣醬,但過甜也不夠辣。第二次改用上次去四川旅遊時帶回來又鹹又辣的郫縣豆瓣再配上少許豆油伯豆瓣,不加勾
,這次味道已經很接近。第三次,上個月底三位朋友來家午餐,居然四個人把兩盒板豆腐的一盆麻婆豆腐一餐K完,當然每個人肯定扒了一兩碗飯。這個月中四個朋友來第四次試做,味道更加精進,豆腐在鍋中收汁更加入味,雖然各個年歲不小,仍然一餐把一盆麻婆豆腐吃完。只可惜郫縣豆瓣用光光,正在找台灣有没有進口,要不然換了豆瓣醬又得重頭再來。


第三味是水餃,除了在竹北三民路的滿福園有吃到極為接近的味道外,其它水餃店都不入流,好吃的水餃不用沾調料,冷的都好吃。老婆雖想試做,不過我還没準備好,因為水餃的參數太多,不是三五次就能調出好味,一次又要做一堆少説一百颗,味道不對吃起來很痛苦,找個良辰吉日到五指山和灶王爺打過招呼再下手。

母親的拿手菜還不只這幾味,只要有我這燒得一口好菜的人在,假以時日,必能找回記憶中的美味,各位上山時也必能次次有驚奇。

2015年10月30日 星期五

非常都蘭

中秋連假時,全家移師台東享受另一種過節的氣氛,記得上次去台東已是九年前,那時孩子們尚在讀書,要負責安排行程開車等一切,如今歐雅吉已昇格為大老爺,不用動任何腦筋,也不用開車,坐在七人座寬敞舒適的第二排,更重要的是,一切費用由已為社會人士的子女承擔,想想也真是苦盡甘来,人生進程由當年投資模式的A計劃進入回收模式的B計劃,諸位看倌羡慕吧!當然諸位切記不出錢意見也少一點。

上次來台東是住在知本的大型旅館,而這次孩子們安排住在都蘭一家在網路上討論並不熱絡的民宿非常都蘭,看到這裏歐雅吉先聲明這是一篇推薦文,如果不想看可立即 Abort 出去,但是了解歐雅吉的人都知道,本人觀察入微思密嚴謹,又非金錢能收買,
要由我口中筆下賞個讚談何容易。首先來談談都蘭這塊寶地,過去五六年來,都蘭已成台北人搭建自己理想國的首選,主因是地理上的優勢,都蘭在台東市北方约十公里處的台11缐上,瀕臨太平洋,由海岸緩步昇高的丘陵地形,綿延約兩公里直到陡峭的山邊,在這裏任何一點都可以看到波光閃爍的海洋,更可以聽到日夜不停的浪濤聲,後有青山前有大海難怪台北人愛死了它,緩丘上農地的價位節節高昇,已由五六年前每分地八九十萬漲到三百多萬。非常都蘭佔地六分約1800坪,但建築基地只用了60坪,兩層的全新建築物120坪,並未將農舍規範的150坪上限用滿。二樓的四分之三,或許觀星樓或許聽濤館,是年輕老闆的私人空間,再加上一間獨立室外樓梯的四人客房,一樓有一間四人一間二人客房再加上廚房餐廳,房間内皆是思肯柚木傢俱,每間都有獨立衛浴採用淡灰色系中型磁磚配上ToTo 的中高檔設備,全户軟水供應包含洗澡的出水,客餐廳廚房都是以白色系為主,既不是一般土裏土氣插花型住家民宿,也不是刻意仿造甚麼地中海風,整體感覺就是一幢有設計感,現代化,我們心目中厨房有中島,客餐廳可跑步,那麼熟悉,那麼親近的理想家園。

民宿的主人張老闆比我小四五歲,五年前由台北下來買了這塊地,經過兩年持有開始申請民宿建造,一開始用的是台東的建築師,但看了幾幢大同小異的設計没什麼特殊風格,改請台北的建築師,放棄傳統廉價的RC結構,全户改用鋼骨再加上日本的外牆水泥板,由於台東的工人没有這種施工經驗,整個工班由台北請來,九個月完成。張老闆也是熱愛運動的人,打籃球爬山騎腳踏車,因為有著相同的興趣,聊起來特别來勁。如今他回到台北不習慣想著回台東,和我來到山下事情辦完趕快回山上的心情一樣。

經營事業這麼久,當然會算算投資報酬率,投入幾千萬就這麼三間客房,怎麼算都不划算,難道出身金融業的張老闆不清楚嗎,他也明説,經營民宿純粹為了交朋友,而且台東地理偏遠除非三天連假,平常週休二日都没什麼客人,正好説到我的心坎裏,我從新竹來恰恰繞半個台灣,來回正好各一天,哈哈光開車就用完啦,立即點頭稱是。

這趟台東行,去看了快被人潮淹沒的金城武樹,老婆生日這天,在鹿野高台讓她飛上青天,但讓我真正記憶深刻的還是非常都蘭這個點,傍晚閑座視野開闊的露台,啜飲著小七買的薄酒飲料,聽著夾雜蟲鳴的浪濤聲,看著整片屬於你的星空,一切塵囂俗事自然抛諸腦後,到台東當然要去那裏,感受一下,享受一下,特有的一種靜謐,不是嗎!

依山面海的非常都蘭
餐廳的窗外



全家享受養生早餐

餐廳後方是寬敞的客廳


2015年10月5日 星期一

旺仔,一路好走

四年前在五指山看農地時第一次見到他,在籠子邊被鐵鍊綁著,只覺得這隻狗特别黑,其實長的還有點醜,土地開發商説他叫旺旺兩歲是隻公的台灣土狗,眼神看來很凶,不太敢靠近,見他跑步時,長長尾巴高高翹起,看來特別威武。隔年開發商將土地房屋交給我,同時要我代養旺旺和其他兩隻小黑,而我也正式入住杉林小屋。
初次見到黑黑醜醜的旺旺

旺旺雖然年紀最大,其實很温順也最愛撒嬌,我或內人坐在啤酒桌前,他就會跑過來把下巴放在你的大腿上然後雙眼温柔地看著你,每次都被他這種舉動逗的發笑,何時看門狗變寵物狗,就給他取了塞奈旺的綽號。
愛塞奈的旺旺

朝夕相處漸漸發現旺旺是隻很聰明的狗,看到你拿雨傘或長棍之類,趕快閃的遠遠,傍晚時我們會將狗綁回狗籠,旺旺每次都會跑去看看别的兩隻狗是否被綁住,確認後才心不甘情不願回到狗籠。隔年我們收留了嚕嚕咪,嚕咪仔是隻跟班狗,一次旺旺看到嚕咪仔自己在咬樹枝玩,旺旺好奇也想要那支樹枝,可是不跟她搶,只從她前面邊叫邊往外衝,跟班狗馬上跟著跑,旺旺立即調頭往回衝搶到那支樹枝。

旺旺雖然調皮,但是一隻盡責的看門狗,社區大門有什麼風吹草動,立刻吼叫,每次查電錶的來,就一路跟著吼,但又會分辨主人的車和訪客的車。前年爆發狂犬病時,很多名犬被丟棄在山路上,一隻哈士奇跑到院子來,我把三隻小黑都放開,另外兩隻居然互瞄一眼,使個眼色就衝出去玩,只有旺旺一直跟哈士奇對峙最後撲上四倍大的對手,結果可想而知,哈士奇不動如山,旺旺被彈回來,但就是不退讓,哈士奇最後自覺無趣就自行離開。
跑起來尾巴翹的高高
鬍子白白的旺旺

旺旺不到三歲,鬍子就全白,否則每次幫他拍照,照片上黑黑的臉糊成一團,實在難以分辨,這兩年身上點綴著越來越多白色,經常懶洋洋地躺在後陽台,下巴放在欄干上看著社區大門。上週六一早我單獨從竹北回山上,只見嚕咪仔跑到門口迎接,不見旺旺,後來看到旺旺躺在後陽台,叫他也不回應,下午餵食時,只見嚕嚕咪不見旺旺,週日中午,內人回山上,我跟她説没看到旺旺,她説旺旺躺在院子那邊呀,我覺得怪怪,過去一看,六歲的旺旺以他平常最舒服的側躺姿勢,緊閉雙眼與嘴巴,安祥的離開了我們。我和內人將旺旺套上兩層塑膠袋,放入紙箱,再蓋上防水布,今早寵物天堂之家將旺旺運走預計週五火化。

成年的兒女聽到這個消息都很難過,而我呢,下午繼續去收拾杜鵑颱風留下的尾巴,走到後陽台,看著少了黑影的庭院,一股酸楚迅速竄升,淚水奪眶而出,走到院子中大喊〈旺仔,一路好走;旺仔,一.......〉而那後一句早已哽咽的發不出聲。

2015年9月21日 星期一

佳人秋思

一葉扁舟寄相思
斷情流水夢痕溼
嬌娘無識寒江影
秋月不敵白髮絲

近日在東北旅遊,車行牡丹江畔時,赫見一古色古香小舟泊於江中,一時興起,又近中秋晧月,寫下〈佳人秋思〉這首哀怨的詞。

2015年9月2日 星期三

久違了打狗

對從小在北部成長的歐雅吉,讀書時,南台灣只是陌生的地理名詞,有記憶第一次去南部是小學時和母親去台南參加大表哥婚禮,之後就没再去過台中以南,直到1984年唸研究所時,一位住在恆春的學弟邀大家去墾丁玩,在左營集合後才驚鴻一瞥劃過高雄,實在没留下什麼印象。再次造訪高雄竟然是整整二十年後,載兒子去西子灣參加大學甄試,這才揭開高雄的面紗,記得下交流道後,中正路雖然很寬但捷運挖的沿路殘破不堪,順著中正路一直走到底左轉鼓山路,再往海邊走就到西子灣,感覺上高雄市有點像新加坡,踩著油門,談兩句話,一不留神,就衝進海裏洗澡啦,院轄市的高雄好像没想像的大。那時三月底的北台灣仍浸在冰冷溼寒裏,而南台灣卻早已籠罩在和煦的陽光中,沿路到處可見短袖熱褲的摩托女郎滿街飛馳,而這場清涼秀竟是高雄的第一印象,寫到這真讓各位看倌見笑啦,當然另一層意義是這裏天氣真的不錯。往後兩年,兒子在學校時,每年都會來高雄一兩次,對從小生長在腸徑巷弄的我來説, 這個街道寬闊遍植路樹的城市逐漸展現它的吸引力。

2007年高鐵正式通車,過去搭台鐵回家的小孩在高鐵試營運時搭了一兩次半價的高鐵,之後回去乘座台鐵,再也無法忍受火車的耗時與顛疲,自動昇級到另一個層次,當然當父親的也突然覺得高雄不再那麼遙遠,從過去耗時半天的地理距離變成僅一個半小時的時間距離,改變了距離的概念。

高鐵通車前,公司決定在竹北高鐵站旁設辦公室吸引台北人才下新竹工作。由於這兩年對南部的認識,我在公司内提出另一個”南北雙星"的計劃,除了新竹站外的辦公室,建議在台南站也設辦公室,吸引南部人才,只是實地一走訪站外環境,僅見荒煙漫草,除了到附近的台南監獄搭伙外,竟然找不到一間小食堂,生活機能極不成熟,因此決定往終點的高雄左營站外看看,一片荒蕪的台南站怎能和三鐵共構的左營站相比呢?很幸運的,我們在站外一百公尺內就找到適合的點,五月一批從新竹返郷工作的同仁正式進駐,而我也開始另一段與高雄不解之缘。為了支持高雄辦公室成立,週五都會搭高鐵到左營上班,當日來回,其實活動範圍也僅限在左營站附近。當年兒子要升大四,女兒要讀大一和兒子唸同一所學校同一個系,後來想想他們都要租房子,乾脆就在介於學校與高鐵站中間的美術館區租一間帶傢俱的公寓,這樣也就不用當日來回,之後我就週四晚上和内人下高雄,週日晚上回新竹,也只有蜷曲在城市的一個角落才能由内往外由淺至深逐步了解那個空間。首先體會到什麼叫炙熱,時值七月時節,早上乘著摩托車去公司上班,八點的太陽曬得手臂刺痛,難怪每一個騎士一碰到紅燈就會停在騎樓下、路樹下、甚至片寸紅綠燈的陰影下享受短暫的涼爽,也只有我這北部人會呆呆的像在雙面鐵板燒上下煎烤中等紅燈,可是夕陽西下六點過後,清風徐來,瞬間帶走酷暑,没有北部的溼悶,甚為舒適,繞著美術館旁寬廣的人行道上,滿是運動的人潮,跑上兩圈正好五公里,汗如雨下,通澈肺腑,全身舒透。週六和週日早上,柴山就在美術館旁,登山步道千陌縱横,每次都可改變走法,不至無聊,當然柴山上的潑猴迅如閃電,瞬間搶走背包拿出的食物,須格外當心,隨身登山杖此時甚為管用。中午用餐時刻,拿著旅遊指南,拜訪一家家銅板美食,新竹的滷肉飯是高雄的肉燥飯,新竹的爌肉飯是高雄的滷肉飯,吃了好幾次才搞清楚,高雄的飲食價格没比新竹便宜,但同樣花費下的量一定比新竹多上二、三十趴,在南部吃飯填飽的觀念仍重,正中當年喜歡扒飯的我。到底高雄是有歷史的城市,住在美術舘的一年中,每週找一兩家新店也吃不完,應該還算不上吃貨。不幸的是一位住在高雄MBA時的同學英年早逝,去澄清湖旁殯遺館參加她的告别式時才第一次越過高速公路來到市區的東邊,發現另一邊有這麼大的腹地,不是頭一次一不小心就衝進海裏的印象,還真錯怪了它。
一年過後,兒子畢業,女兒住學校宿舍,決定退租,而高雄已留下完美印象,感覺是退休後可定居的友善城市。同時高雄人員逐步擴充至二十餘人,相對穩定,也不用每週來高雄上班,改成一個月來一次,一年過後高捷通車,我們將辦公室遷至巨蛋站旁的辦公大樓,租金更為便宜,而人員繼續擴充,此時高雄的分工,已是環節中缺一不可的工作,不再是竹科平行的分部。在M0計劃開始後,很多基礎軟體與應用實例都交由高雄開發,同仁做的
興趣盎然,我也因M0計劃工作更為繁忙,仍安排每季來一次,每年也和全體同仁聚餐一次由於捷運的通車,即使没有交通工具也很方便探索捷運站外的美食店,而鹽埕埔站就成每次下班後必訪填飽肚子再返新竹之去處。去年二月退休前一週,最後一次走進高雄辦公室收拾個人用品,當在電梯口和多年一起建立高雄辦公室的主管一一告别,含著眼淚退進電梯後,也只能在心裏祝福他們鵬程萬里。

上個月末這天,晚上去高雄參加一個聚會,相隔十八個月再度和内人搭高鐵造訪久違的打狗城,下午我們先去了鹽埕埔站南邊的駁二藝術特區,過去這裏只有廢棄的碼頭和倉庫,路旁儘是修理船舶引擎流著滿地油污的商號,重新規劃成藝術特區後,畫出獨特的藝術氣息,有北海道小樽的味道,西子灣也就一站之隔,值得各位一遊。而高雄這個在我生命中居住第三長的都市,這裏住著許多一起奮鬥過的朋友和抹滅不掉的記憶,在我心中永遠和出生、工作的新竹有著平行的地位。
駁二的鋼鐵藝術作,左方是雲霧中的85大樓
駁二的步道上


倉庫藝術畫

倉庫巷弄

穿越時空,新舊並陳

2015年8月7日 星期五

防颱準備

算算在山上快住滿三年,今天颱風蘇迪勒來勢兇兇,可能是遇到的第六個颱風,在山上到底要如何做防颱準備呢?

第一清水溝,山坡地最大危害就是大雨中排水不良,造成泥土承載不了增加的水分後坍方,首要任務就是清除水溝中的枯枝落葉泥土不要阻礙水流,如果遇到小山壁坍方掩埋了水溝,也要立刻打通排水,要不然當水漫流到路面,被水流沖刷的地方也是最後路塌的地方。

第二是防風,將受風面大和户外高處的物品全部收起來,例如遮陽傘花盆等,平常汽車停在樹下防曬,這時也要移到空曠的地方和旁邊的樹木邊緣至少保持十公尺距離。

第三是停電的準備,每次颱風來最大的麻煩就是停電,前年的八八颱風正好沿著五峰鄉的上坪溪谷西行,電線桿倒的倒斷的斷整整停電一週,即使碰到小的颱風也會停電一兩天。首先將由電力趨動的鐵捲門或電動摺門至少開一半,方便停電後保持車輛進出;其次是夜間照明,手電筒蠟燭必備,但最好用的的是庭園景觀用的太陽能燈,放在厠所,樓梯口,廚房與餐廳至少可照明五六個小時;再來生鮮肉類不要準備太多,停電後,冷凍庫至多二三天就會退冰積水,開始腐壞,所以肉類兩三天的量就夠了;也不要去搶買蔬菜,農民會在颱風前後搶收農藥未退的蔬菜,這是我鄰居種菜賣的朋友說的;最後手機和行動電源的電力隨時保持滿格狀態,停電後機地台都有蓄電池大概還能維持三天通訊,將手機從3G耗電的data模式改成2G的通話模式,以節省電力。

第四儘快就定位,不要在山區的路上移動,大雨下坍方落石難免,早一點就定位就少一分危險。

當然每次颱風後面對滿目瘡痍的斷枝落葉是另一段辛苦的開始,這也是住在山上享受好山好景要付出的代價。雖然蘇迪勒暴風圈尚未接觸陸地,但外面清盆大雨已經一波波而下,只要做好以上準備自然有一顆平静的心面對不平靜的颱風夜。

2015年8月5日 星期三

夏日風情 -- 合歡盛宴

前年秋天在庭院中種了三株合歡,進入盛夏的開花季節,午後陣雨日日報到,雖能消暑,但在陽光雨水高温三者連鎖反應下,令人發愁的雜草滋長迅速,反而看不到花瓣,只見長長粉紅花蕊,長的嬌嫩隨風摇曳的合歡花,那經得起雨水的摧殘,一開即滅,入夏以來就没能看到它盛開之景。

終於七月底,在强大太平洋高壓籠罩數日之下,合歡小樹利用雨水驟減空檔,開出今夏最美的合歡宴,長得很像粉撲又像刺蝟的合歡花,花開前兩日,每支花蕊就如細針般直立昂揚,即使沒雨水曝曬到第三天,仍會枯萎垂頭,既經不起即時雨也經不起連續曬,快門不快,那能纪錄下這場盛宴呢!








時序雖仍在盛夏,走在鋪著枕木的桂花巷中,已可聞到桂子飄香,傳達三秋已近的喜訊,過往詩人喜將秋和愁相聯,但山上人家都知道秋天才是最舒服的居住時節。

秋天也是移植花草樹木的季節,原先種在北邊的玫瑰和仙丹,缺少太陽,今夏未見盛開之情,下個月初秋之時,計劃將他們移到東邊大草坪上與合歡為鄰,看看明年夏天快門能不能捕捉到三美爭寵的畫面。

2015年7月23日 星期四

日本語の便Q(第二部女兒篇)

女兒早我一年學日文,一開始怕她壓力太大,選擇了台灣老師,而我直接從日本老師開始,進度也明顯比女兒快,尤其是説和寫的能力。學到第三年上國一時,我問她要不要換成日本老師試試看,她看我也還學的0K就説好 。

第一位老師萩谷先生,住在大阪京都間, 一百七十幾公分,日本女姓中少見的高,老師的家族過往是日本的貴族,因此對生活起居要求非常嚴謹,雖然是給學生上課,老師都是以到别人家做客的心態,穿著都是中規中矩的長裙套裝,是我認識五位日本老師中對服裝要求最正式的。老師看女兒的中文名字中有個文,就幫她日文名字取成 Fumi(ふみ),除了課本的學習範圍,老師也介紹到集英社訂閲日本漫畫月刊,可以學習最新的時尚用語。萩谷老師教了一年回日本工作,Fumi 繼續用日文寫伊妹兒和老師聯絡,老師在回信時順便幫她改文法,來回幾封後紅字愈來愈少,隔年我到大阪和奈良出差時,内人和 Fumi 也一起前往,並和萩谷老師約在京都車站見,
老師帶我們去金閣寺參觀,到八阪神社和千年樱花合照,再去花見小路吃著名的甜品,在回大阪的電車上我問萩谷老師 Fumi 的日文能力如何,老師説她講的 Fumi 都聽的懂,進步很多。
2003年萩谷老師和Fumi在京都回大阪的電車上合影

萩谷老師離開時介紹了另一位大西先生給我們,大西老師是四國人,鄉下地方,但老師學的是英文,個性比較活潑,會和Fumi談比較多的生活話題和日本女性流行話題,大西老師後來嫁給在半導體行業工作的台灣先生,從此定居台灣。 

國三畢業時,Fumi已經和兩位日本老師學了三年,我安排了首次到日本的自助旅行,也算是日文驗收之旅。一到成田機場,要去JR的服務中心換 JR Rail Pass 並訂車票,我問 Fumi 去換好不好,可是她説不敢,我説那跟我一起去,換完車票後Fumi 對我説服務人員講的她都聽的懂,我説那好,以後都交給妳做好不好,她説好呀!之後所有的訂票,問路,旅館的check in ,餐廳的order,和女將聊天都交給她,信心有了,自然敢開口敢問敢答,那八天是她在日文信心建立上的轉捩點,很多人好奇一個拿台灣護照的小女孩日文發音為何那麼標準,問她是不是在日本長大。

上到高二,大西老師鼓勵她參加日檢,在没有準備情況下直接挑戰二级,一試過關,她把證書影印寄給萩谷老師,老師還寄了一份禮物來。竹女每年有日本見學交流旅行,她和日本老師日本學生對談如流,學校才知道有一個學生日文講的那麼好。竹女是日據時代創立的學校,經常有當年學生的子女帶著母親留下的泛黄照片來學校參觀,Fumi 在上課中經常被叫去校長室當翻譯,後
來大學推甄時校長親筆幫她寫推薦信説是多元學習下的優秀學生,不過好像成效不大,還是自己的成績比較重要。
2007年在校長室當翻譯,與校長(左二)校友家屬長谷川先生(左一)長谷川女士(右二)合影
Fumi 和大西老師一直學到大學開學前一個月才結束了兩年台灣老師六年日本老師的日文學習之旅。同樣學了八年,當Fumi開始和萩谷老師學不到半年,我就感覺她的程度已經超過我,尤其是聽力,到自助旅行時她已經可以和日本人自由交談,從這我也體會出小孩子對語言的學習能力遠比成年人强。

上了大學,大一寒假開始當滑雪教練帶團到日本,有了語言能力,換團之間帶著行李雪具,搭著新幹缐和區間巴士自由穿梭於雪場之間,每次雪場旅館的前台一看到她,馬上就喊Yokata (好家在),他們不需用癟腳的英文溝通,似乎輕鬆不少。

2002年我在MBA上完核心競爭力時,覺得小孩子學的課外課,有些陪伴她成長當成娛樂,有些是要建立日後她在職場上的競爭優勢,而第二外國語的能力必然對她將來有直接助益,但是英文以外的學習,在國中和高中時和升學無關,是額外的負擔,除非父母支持,小孩又有興趣,才有可能長期走下去,另外像當成娱樂的學琴,既然是舒壓,不是要當音樂家,就不用給她壓力,讓她自己玩,所以 Fumi 的琴和日文一様一直學到進大學前,音樂老師説,琴從小學開始學,進到國中剩下不到一半,高中時寥寥無幾,到高三除了考音樂班外幾乎沒有。學習一項課外課的學費一年約三、四萬元,也就是一個人出國玩一趟的錢,錢要花在那裏是門藝術。學好一個語言不管是個人班,四人班或是八人班,同様花十萬,效果絶對不一様,父母要知道選擇何種學習方式最有效益。去年 Fumi 進入職場,從她應徵工作中就發現,日文對她有絕對的助益,而當初投資的學費,三兩年就可回收。所以當父母在有限預算和孩子有限時間下,了解孩子的興趣,想好目的為何,花的錢才有可能,但不是一定,對孩子日後的發展有幫助。
.

2015年7月1日 星期三

日本語の便Q (第一部爸爸篇)

大二時有選修的日文課,想想英文都學不好再學個半調子的日文又有什麼用,還不如加强英文吧,日文自然没選英文當然也没變好。1998年第一次到日本出差,看著滿街似懂非懂的漢字加蝌蚪文,完全聽不懂的語調,一般餐廳就不用提啦,連麥當勞英文也不通,只能用手指頭告訴櫃臺買幾號餐,拜訪東京這個國際大都市,只能用沮喪二字來形容。 

女兒小學時,暑假讓她去美語補習班學英文,連續兩年下來没啥長進看她也没啥興趣,第三年暑假難道還要重修兩次英文初級班嗎,只怕最後興趣和自信都用光,正好補習班也有開兒童日語,問她學這個好不好,小朋友喜歡看阿妮妹(卡通影片的日文發音)和打電動,當然不反對。兩個月學下來看她還蠻有興趣的,就把日文老師請到家裏來一對一教學,台灣老師用中文講解日文,學習效果如何,自己不懂自然無從判斷,就把她的日文課本拿來自學,剛開始還好,漸漸文法愈來愈複雜感覺是需要有人講解,也讀出興趣,於是決定找個老師來教,這就開始了日文八年的學習之旅。

2000年時,我請補習班安排一位日本老師一對一教學,老師當然要找櫻花妹。第一位老師志田先生,二十多歲,住在京都附近的龜岡,學的是英文,上課第一天,老師一開口問我 "哄" 呢,瞬間愣在那不知所云,隔了六七秒,突然醒悟,老師問我課本呢。老師雖然英文很好但萬不得已不用英文,即使用英文問老師她也是日文回答,而我既然花了時間和銀子當然要好好學,上課前一定預習,心裏先有個底,不完全懂也有猜的方向,多少能減輕上課時全日文的壓力,剛開始每堂課都如備戰般全神灌注壓力很大,一對一没得逃,我不答没人答,不時看著手錶,怎麼分鐘走這麼慢,一小時何時變的這麼長,還好志田先生很懂得教學,前十分鐘都在問我週末去那裏一些輕鬆的話題減輕我緊繃的神經不少,一兩個月後也就適應這種學習環境,雖然要想一想但不至於不敢講,逐漸日文也就隨口而出,偶而也開始用日文跟老師開玩笑,到這時學習就變得更有趣。有一次老師説有一位日本的男老師來這邊教日文,來了一個半月没上成一堂課就回去了,她問我為什麼台灣人不喜歡男老師,雖然知道答案,也不好意思講實話。學日文最大麻煩是文法多又複雜,我的方法是每週寫一篇短文,一定把新學的文法用上去,請老師改,老師很驚訝碰到一個那麼認真的學生,一小時課為了改作文都會多教十五到二十分鐘。有一次我寫了一篇〈小白〉我養的狗的故事,老師説剛開始不知道小白是什麼意思,後來看到小白被車撞往生時邊看邊掉眼淚,直説 KouSan  Yasashii。

和志田先生受教兩年,她回日本京都去唸立明館大學的研究所,老師介紹另一位望月先生繼續教學,望月老師是隨著
在日本商社工作的先生派台灣,她没有教學經驗,每次要準備只教一次的教材,又坐計程車來上下課,一來一回那有賺什麼錢,純粹是我這個學生認真也會講一些台灣的習俗給她聽,覺得教學相長吧!望月老師隨夫姓,本姓岡本,她説日本女人結婚離婚都很麻煩,結婚時全部証件改成夫姓,離婚時又全部改回來。望月老師住在千葉成田機場附近是羅德隊的應援團,上課會準備野球,相撲,茶道等其它日本文化和不同生活知識為教材,當然這又比教科書有趣,上課時我也把〈小白〉拿給老師看,老師當場邊看邊哭,也是那句話 Yasashii 。
美麗的望月先生正在講解日本茶

跟望月老師學了近兩年,她也隨先生回日本,老師很喜歡台灣,尤其捨不得芒果,離開台灣前邀我一定要去她幕張的新家坐坐,她説東京到成田一定會經過幕張,她到車站來接我。隔年我到日本出差時在東京車站往大阪去之前打電話給她,她聽到我的聲音高興的叫起來,也許我是她這生唯一的學生吧,她高興的告訴我已經懷孕。電話一别後,一晃眼十年過去現在算算老師已經四十二三歲,小孩也已經十歲。

之後望月老師介紹了田村老師給我,田村先生是盛岡人後來搬到横濱,大學後到美國留學並在那邊工作,後來認識了在T公司任職再婚的先生,隨他搬到台灣來。學了四年多日文的我,一般文法早已學完,老師就定期到國賓飯店拿舊報纸給我讀,主要是讀賣新聞和產經新聞兩種,看報纸又和教科書不一樣,報紙受限於篇幅會用比較簡單的寫法,但每家報紙的語法差異很大。另外老師也找一些簡單的文學著作,當然相對吃力很多,一來很多没讀過的單字,二來很多艱深的文法。在田村老師要求我不要間斷下一共和她學了近四
年,才結束了歷經八年的學習之旅。

其實後期的學習,進步很有限,説和讀經過一對一教學和閱讀報紙都已不是問題,唯獨聽力進展不大,因為老師會以我聽的懂的速度來講,但一看木村拓哉演的日劇,聽他像含了一顆鳥蛋的發音,挫折感油然而生。好在一般到日本旅遊都綽綽有餘,即使在鄉下地方也能溝通。

退休前整理日文的書和講義整整一大箱,只可惜一年多來仍沉睡在車庫中無緣開箱,當然更珍惜這一趟學習之旅和認識的這些老師,在記憶塵封之前紀錄這段過程,也把當年寫的〈小白〉附在文末,懂日文的朋友歡迎看看,猜猜那些老師為什麼一看就哭。


小白

若しまだ生きたら彼女はもう二十八歳です。小白は狐(きつね)種の犬でした。白い体は長くて美(うつく)しい毛がいましたが、憂い(うれい)眼差し(まなざし)もいました。1973年7月に祖父が死んでから小白は同じ月に生まれて、家へ来ました。兄弟で一番若い私が生まれた動物と一緒に生活なのはとても新鮮で面白かったです。夏休み経過一緒に暮らして、小白は速く大きい犬が変わって、私たちは最高の友達になりました。学校が始まった後で毎日学校にの時希望がすぐ引けて、家へ帰って、小白と一緒に遊んでいました。毎晩家でテレビを見る時小白は大人しく片側に横になって、好きに毛を触れられました。家で母と私は小白の大好きな人でした。一回、母は南部へ行きました。小白は台所や庭や家の何所でも母に探しました。元気じゃなくなりました。憂い眼差しはもっと深(ふか)そうでした。四伍日のあとで母が家へ帰った時小白は応接間で二十分ぐらい嬉(うれ)しく走(はし)りました。
時の流れ、第二年の7月の一日私は近所(きんじょ)の人の家にいました。部屋に入った友達は小白が道辺に横たわて動(うご)かさなかったと言いました。抱かれる小白は耳から血を流していて死にました。彼女の憂い目は死んだまでまだ閉まられませんでした。この日は丁度(ちょうど)祖父が一周年死にました。天意かどうかわかりません。何を発生しましたか。小白はオートバイにぶつかられました。母は大変悲(かな)しくて、家族の人が死んだみたかったです。本当彼女は私たちの家族です。その時からまた動物も養わなく(やしなう)なりました。
今子供たちはペットが養うと思います。私は動物が赤ちゃんと同じだ、家族ににている。養うのは手間がかかる苦労する。そして動物の寿命(じゅみょう0)は人より短(みじか)い。死ぬのが出会うのは免れられない(まぬかれる)。悲しくなかったら動物を養わないほうがいいと言いました。
僅か短く一年一緒に暮らしましたが、永遠の(えいえん)回想(かいそう)になります。憂い目付きと風に白い毛を吹かれる(ふく)のは忘れられないことです。ご希望が天国で楽しく暮らします。来世また一緒に遊びましょう。

Stephen  より。
2000, 12 31.

ps:便Q是日語學習這個字的讀音

2015年6月6日 星期六

我的妹妹

在拉薩的月台上,團員們相互邀約合照,準備搭青藏列車離開這個陽光之城,我邀請了一位和我同姓的大姑娘拍了這張笑的開心的照片。平常站在個子嬌小團員旁合照的她總是略為駝背,今天直挺挺的站在178身旁,好像全身細胞得到解放,也突然感覺到她的巨大。是的她身高的前兩位數和我一樣,還好體重的第一位數小我很多。

入藏的第二天下午要上辛苦的布達拉宮,中午在餐桌上,她在Line上開了一個群組請大家加入,可是我們都没開數據漫遊,她很阿莎力的把無線分享的password 給大家,當然我們加入群組外,順便看看股票收收伊妹兒,一人一台手機或平板,一下子七八個人上線,看來她自己的iPhone6+ 也跑不動啦。群組上她和我同姓取名小樂,她説朋友看她腿長叫她樂咖,她很喜歡就給自己取個小名小樂,大樂留給别人,以後幾天我們也靠著她的數據漫遊,繼續獲得快樂。

布達拉宮腰酸背痛的下來,我走過她身旁唉了一聲,她問我怎麼了,我説腰好酸,上車後她拿了一大盒日本的沙隆帕斯貼片給我,我用了三片還有十來片隔天還給她,她説不用啊!她還有要我留著用。西藏非常乾燥,很多團員嘴唇乾裂流血,她就拿出她的百寳箱,像個小郎中裏面什麼跌打損傷感冒腹瀉的藥都有,請大家挑著用。很快的這些小動作感染了大家,原本陌生的團員都樂於分享自己的東西給别人,氣氛迅速熱絡起來,别的團還以為我們是一個十六人的大家族。

她平常的裝扮很樸實,除了一定戴長長的眼睫毛外脂粉不施,身上穿著米色 T-Shirt,配上淡色圍巾與深色貼身長褲,看的出來身材非常姣好,頭上戴著大大的牛仔帽和飛行員戴的金邊太陽眼鏡遮住了大半個秀氣的臉但更顯帥氣。我總覺得她的裝扮是有設計感的低調,有種專業的氛圍。幫她量血氧時修長的手指和有形的指甲,一看就是練鋼琴的手。團員們在Line上相互分享互拍的照片,怎麼有三四隻專業相機一直圍在她身邊,不論正面拍側面拍都那麼美,我和內人看了都説小樂怎麼拍都那麼漂亮,真的很像專業的攝影模特兒。

她帶了支相片印表機,問内人有没有相片要印,雖然我們没有請她印,她倒主動幫我們印了幾張。說實話我和内人都很喜歡這位長的秀麗,大氣,關心周遭人事的大女孩。

回台灣後,她繼續回高雄當她的小會計。隔天她Line給我和內人説新竹會下大雨要我們出門要當心,真貼心的女孩,一般人大概回去就散了。我回她説,我不用出門正在構思西藏行寫進我的部落格並給了她網址。當晚她進到我的部落格看到最上方的一篇文章〈五月雪〉,她説沉醉於五月雪的意境,會慢慢細讀我的文章,我推薦了幾篇請她先看,才能了解作者的人生經驗與思路。一次網路上我問她為什麼妳的照片拍出來都那麼好看,她説以前四十幾公斤現在太肉了,我説又不是要當模特兒,那麼高的身材配四十幾的體重,好像比例不太對吧!她這才説出她的故事,原來大家族成長的她,父母親希望培養她,練了十幾年鋼琴,後來父親帶他們離開家族自力更生,經濟變的拮据,高商畢業時也考上大學,但家裏没能力供她繼續讀書,老大的她就開始會計的工作,幫忙貼補家用並幫助照顧兩個弟弟。22歲那年陪朋友去應徵平面模特兒,朋友没錄取,廠商在現場看到她指名要她拍,從此開始平面模特兒的工作,專門拍服飾和婚紗,行情隨著年資變高,廠商為控制成本,平面會請年輕價碼低的小模拍,七八年後工作量變少,她必須選擇是否改走行情更好的走秀,但走秀第一場一定是泳裝或内衣,大家閏秀出身的她無法突破這層障礙,平面機會又變少的情況下,毅然決定退出模特兒的工作,回去當她當年可能20K不到的小會計。她寄了幾張過去拍的婚紗照給我,我打開檔案,驚嚇中趕快叫内人來看,我們兩個看了傻眼的對問,這是小樂嗎,實在太美了吧!
高聳的鼻樑撑起臉面的立體感,唇中到嘴角的延伸線與到鼻頭的頂點恰好畫出完美的等邊三角形,雙眼外側略微上揚的眼線是最美的橫波鳳眼,再加上淡淡的微笑,白皙的香肩,半遮的長腿,夢境的白紗,構成這幅如詩少女般的畫面,我看來看去只能用整形的樣板和零缺點(zero defect)來形容這張臉,她説人家都問她的鼻子是不是整過形,要不是看放大的照片,怎會知道這張臉是如此完美!但是小樂並没有在乎臉好不好看,她説人都會變老,心美更重要,没錯小樂不僅人美心更美,外表的美是短距視線内的感受,心的熱力卻無遠弗屆,會讓人回想都感覺温暖,這就是心美的力道,這也是我和内人在同團十天和回來之後所感受到的小樂。

我和小樂説真想洗一張照片掛在牆上跟人家説那是我妹妹,小樂聽到很高興回我説很樂意當你的妹妹呀,就這樣在家老么的黄小明和在家老大的黄小樂結拜成了兄妹,老天要黄小明學著多照顧别人一點,老天要一向照顧别人的黄小樂享受一下被呵護向人撒撒嬌的感覺,這就是我們的故事。

人生的際遇很奇妙,我和内人原本預計去東北漠河看極光,團突然被取消,在没有做好高山症和四人同一卧舗車的心理準備下,臨時決定來西藏,也就這樣多了一個妹妹,也許這一切都是布達拉宮的佛祖安排好的不是嗎!


ps:本文刊載已得文中人物同意,如有異議會立即撤版 ~

2015年6月4日 星期四

靈感來自感動

一下就進到六月的時序,心中突然有一種恐懼感,離開職場不就為了慢活嗎?怎麼時間過這麼快,一下半年就不見啦,文章也越寫越少。剛退休時腦袋有很多題目想寫,有的是自己的心得,有的是欠人的,庫存都清完了,新的題目必然來自新的體驗與新的領悟,更重要的是要有靈感寫出新意,而近來對靈感的躍出有更深的體會,靈感要有感動,感動又出自參透。這半年從〈2015開箱文〉開始寫了十二篇,最滿意的一篇莫過於〈五月雪〉講桐花的故事,文章不長卻段段有新意與不一樣的描述手法,桐花期中,每天早上,坐在啤酒桌前,品著香茗,靜靜的欣賞桐花飄落的軌跡得出的心得,再將桐花從結球、飄落、成毯故事化,當然這篇短文也獲得最多讀者的迴響,這説明在精不在多的寫作重點。反之當初因聽到文成公主故事而去的西藏,文中卻絲毫没提到她,這是因為找不到感動就没靈感,不是她不偉大是旅途中除了她的石雕像和導遊介紹外,看不到她的實績,如果有一片唐柳園(據説柳枝是文成公主和親帶進去的),紡織或農耕工具的介紹,親眼所見和聽聽故事感受一定不一樣,要不然唱唱谷歌,一定比我講的更清楚;藏人的虔誠雖然讓我動容卻無法讓我感動,因我心中仍存著疑惑,為什麼不多花點時間把握現在,而把希望靠著禮佛寄託於來世;當我們上 4900 米去看羊卓雍措時,一想中國就有很多湖比這個漂亮,何需上到空氣如此稀薄,遠山無樹,近水無影的地方呢?去看卡若拉冰川,心想冰河上滑雪的經驗都有啦,何需到冰河下方來看它呢?寫這篇西藏行好像只是在衝業績交待我去過吧,本想刪掉這篇文章,好在寫最後一段納木措時,腦中的影像卻一幕幕快速翻轉,對呀,這就是我要的,當我站在沙丘高處,看著湖水顏色處處不一樣又快速變化時,捨不得離開那個高點,因為我想找出事情的原由,為什麼如此?當我想通了感動到大自然的神奇奧妙,自然不會忘記,自然能寫出它的靈魂納木措的藍。本來還有一段青藏鐵路也是讓我感動可以寫的,但想想文章已經太長,見好就收吧!我一定還有機會再遊青藏鐵路,它的感動我不會忘記下次再寫。高原反應是西藏行另一難得經驗,很多數據在腦海中,相信對陳醫師有幫助,已經構思了一夜,昨天早上一醒來,就坐在床上開始寫,早餐後完成,相信讀者可以感受到那個臨床感與焦慮,内人後來笑我説,怎麼當時没拍張輸液的照片傳給兒子女兒看,我跟他開玩笑説,我還在擔心以後没人弄三餐,那有心思想到那,事實上當天焦慮來自,有一堆實測的數據告訴我狀況持續惡化,明天又有更辛苦的行程,後天還要上昇 1400m ,如果今天晚上不處理好後面行程都要取消,到底當地的醫生行不行,腦中都是問號,身在異地的無助感只有自己知道,怎會有心思拍照呢!

以前上班時,假日去爬山,腦袋想的都是公事,很多idea 也是爬山時想出來的,那是用精神面的思考來轉移肉體的困乏。如今没有公事,想的是文章怎麼寫詩詞怎麼作,上周六去爬五指山時,很多感動的事在我腦袋翻轉,迅速寫了一些西藏行的詞送給一位同團的朋友。今天下午在社區步行時,一下子構思出這篇文章,晚飯前後把它完成,靈感來了真的擋都擋不住,没靈感時,别奇怪,可能一個月也看不到一篇。

2015年6月2日 星期二

札西德勒 一 高原反應

札西德勒是藏語吉祥如意之意,出門當然是要快快樂樂出門,平平安安回家,想到西藏高原去玩,就以此行的親身經驗與實際數據,告訴大家高山症或高原反應(簡稱高反)是不可輕忽的事情,切不可鐵齒不可大意。

過去工作時和大陸廠商超思合作過指夾型血氧儀,此次出門就隨身攜帶了這隻約兩個十元硬幤大的小玩意,
另外在預防高反上面去新光醫院請家醫科陳主任開了丹木斯(治療青光眼的藥),還買了紅景天,行前三天開始吃紅景天,出發前一天我開始服用丹木斯,但内人一向不喜歡吃藥,説不動她就隨她了(錯就從此開始)。

行程上夜晚的航班由桃園直飛成都,我平常血氧值95/96,飛機上測了一下約92。我們凌晨一點進旅館,三點半就要起床搭六點半飛機由成都到拉薩,大家都睡眠不足。拉薩的貢嘎機場海拔3580m 約八點半到,成都海拨只有500m,所以我們一下子提昇了 3000m,由貢嘎往拉薩市區(3650m)去時,我量了一下血氧82到85間跳動,但内人的卻在60幾到70出頭快速不穩定跳動,我在想是不是血氧儀有問題,但測自己都還算穩定,到拉薩市開始活動後,感覺每一步都要和深呼吸結合,想快也
不起來,一快就喘,内人平常身體好,看她行動一切如常,中午吃飯時大家都0K,到下午三點半,在逛大昭寺旁的八廓街時開始有些異狀,説氣息不順頭有點昏,此時她的血氧仍在是60多到70間跑動,下午先進旅館,旅館中也有醫師到房間幫大家依續檢查,醫生也是帶一隻夾指型血氧儀,量我的80出頭和自己量的差不多,量内人她説她還好 70幾,可是我量内人的已經不到70只剩65左右,吃晚餐時已經看的出來和平常談笑風生完全不一様,臉色極差,晚餐完離開餐廳不到50公尺就全吐光了,之後她説開始頭痛,我翻閱旅行社提供的資料,這應該是明顯的高原反應,我決定打電話回台灣問陳醫師該如何處理,陳醫師要我給內人吃普那疼止痛藥和丹木斯,並去買氧氣瓶,並且説暫時不能再往高海拔走,要花點時間先適應目前的高度。去買氧氣前,我再幫她量了一次,血氧出現55的數據,老實説看著血氧值一直往下掉,開始不安緊張起來,旅館前台告訴我旁邊醫務室可以買氧氣,醫務室中坐了三個醫師,説明狀況他們説要立即輸液(打點滴)和用氧氣而且很有把握的説明天就没事不會影響後面行程,兩個醫師帶著器具進到房間,問明吃了什麼藥,開始打葡萄糖點滴,點滴中加了四五種藥,並開始用純氧,老實説這時候想的是花錢事小,醫生怎麼説就怎麼做吧!一用純氧,血氧值立即回到98/99,一個小時後點滴打完,鋼瓶撤掉,血氧在79/80還算穩定。醫生説最好租一台製氧機增加房間的氧氣濃度,好吧!全聽她的。半夜幫内人量了兩三次都keep在80附近。早上起床,内人説一切都0K啦,不過她講的我越來越不信,因為昨天她也是這麼説,她是會硬撑的人,我現在相信我的血氧儀説的故事比較真實,幫她量一量80,還是比我的85低,吃完早飯後再幫她量,昇到 85,終於比較安心的數據出現,旅館的醫生説一般人要在80以上才正常。好家在,從此内人都恢復正常。第二天晚上回到旅館在大廳正好碰到昨天的醫生要上樓看診,他問了一下內人狀況,並説今天白天已經是看第四個診。我們的團在入藏前兩天已經有三個人打點滴。

入藏第三天去遊覽羊卓雍措時,在 4900m 的觀景台我量了一下自己的血氧在79/80,鄰座一對六十出頭的夫妻下車一會就回車上,説好冷而且頭昏,我幫他們量了一下,只有71/72,這種數值應該會頭昏,他們用罐裝氧氣瓶吸了幾口,迅速回昇到80出頭。吃完午餐去冰川遊覽時,那裏海拔 5040m,我的血氧繼續下探到74/75,當然我和内人都有持續在吃丹木斯,我們在冰川待了二三十分鐘就往下行。第四天在日喀則參訪,日喀則3800多米,導遊要大家走快一點走緊一點,我跟導遊説我們好每天都在玉山山頂活動,想快也不起來,他聽聽説好像也對。下午去藏家參訪時,此處海拨 3600m,我很好奇藏民的血氧大概在多少,我幫三位應該約三十出頭的婦女的測量值分别是90/91/92,同一時間我測自己和内人是88/89,同團幾位女姓從 79到82,顯然我和内人都逐漸適應高原氣壓,平常運動多恢復的比别人快。最明顯的是在做深呼吸時,血氧會立刻上升4到5%,平常不運動的,深不深呼吸數值都没差。

第六天我們到此行最高點5190m的那根拉隘口拍照時,血氧在84,不像在冰川時只有74,而且全團的人都没異狀都已適應高原氣候。
我測我們的當地導遊,血氧在95,難怪當我們騎馬上雍布拉康山頂上,他用走的比我們還早到。

當我們搭火車離開拉薩到海拔2200m的西寧時,測了三個人的濃度都回到98/99包含自己,比出門前還高。

從這次事件我觀察出幾點
一、高原反應發生機率非常高,以旅館的醫務室來看,那是拉薩市立醫院向旅館在一樓租一個房間看診,白天兩個醫生,晚上三個醫生,凌晨之後還有一個醫師駐診,没這麼大生意怎會做這種投資,醫生説尤其是內地團更鐵齒,至少三分之一甚至二分之一需要輸液。所以生意有多大,就從旅館三分之一住房率起算便知。
二、高原上其他病痛也會加重,不論是瀉肚子還是生理期,本團總共三分之一人向點滴報到。
三、預防重於治療,我在餐桌上問過,只要事先預防的人都没高反現象,大部分是吃丹木斯,紅景天到底有沒有效我很難判斷。
四、不預防時,身體越好肌肉越多的人反應越激烈,因為肌肉多就需要更多的氧。
五、上到高原初期,血氧值快速變動到10%而無法穩定在任一數值附近緩慢變動,表示腦神經已經失控,這是高反初期徵兆。
爬山和上高原又不一樣,登山時到山頂待個幾十分鐘至多一個小時就會下撤,可是高原就是高原,最低也有那麼高,要往那裏撤。
七、大概需要四到五天才能完全適應高原生活,運動肺活量大的人會比別人早適應。即使如此,在地人的血氧也不可能像在平地一樣高達95以上,到底3600m的氧氣濃度只有平地的一半,所以我推測高原上的發育或壽命都會比平地低,因為他們用更快的心跳速率來解決血氧濃度比較低的事實。

回台灣後,意外的收獲是肺活量明顯增加,平常去爬住家後方的五指山,從竹林禪寺到姆指要花五十分鐘並休息一兩次,但上週六去爬時,居然氣不虚腿不軟只花三十五分鐘一口氣到山頂還不覺得累,只是不知道這種現象能維持多久。
最後謝謝新光醫院陳仲達主任和新唐科技的陳淑娟小姐在最無助時提供的醫療諮詢與事後的關心,也請我的朋友上到3000米以上的高原玩時,千萬不可輕忽高反,務必做好預防,不要鐵齒,該吃藥就要吃,一不舒服馬上找醫師,才能即時找回旅行的樂趣。

2015年6月1日 星期一

札西德勒 一 與佛對話與藍共舞

去年十二月九寨溝一遊時,在松州古城見到文成公主和松贊干布的解説文石像,松贊干布建立了史上最强大的吐蕃王朝,統御了西藏和青海的廣大疆域,文成公主嫁給松贊干布後,漢藏兩族的連年爭戰得以和解,因此想更加了解文成公主和松贊干布的西藏,五月十七日終於順著歷史軌跡踏上走訪西藏的行程。

除漢族外,藏族是另一支有完整文字的民族,松贊干布曾派出六名學者至印度學習梵文,之後依據藏語的發音制定了藏文,西藏從此壹千三百多年的歷史與佛經得以完整記載與保存,藏族也得以保存自有文字且沿用至今。蒙古與滿族雖曾攻佔中原建立王朝,但缺少自己的文字,最終反被漢族所同化,這就是文字的力量。

西藏是藏傳佛教的發源地,藏族是以教領政,因此在西藏旅遊佛寺一定是主要景點,當然高原上的自然景觀
也少不了。西藏的地形就像一個東西橫卧的蕃薯,台灣的四十倍大,但人口只有三百萬,百分之九十是藏族,頭兩大城市拉薩和日喀則前者在前藏後者在後藏,其實兩個城市都在西藏中部相距三百公里,比較靠四川的稱前藏。拉薩又稱聖城,海拔3650公尺,著名的景點有松贊干布為文成公主蓋的大昭寺,

大昭寺二樓
大昭寺中保存著文成公主遠嫁時自長安帶來的釋迦牟尼十二歲等身佛像。到大昭寺一定要爬上三樓頂,眺望不遠的布達拉宮,
由大昭寺樓頂眺望布達拉宮
大昭寺外戴著記數器的朝拜者
只不過第一天到西藏,大家都在缺氧的狀態下,雖然只上兩個樓層,但每一步都氣喘如牛,模擬一下玉山登頂前的每一步就是那個狀況。圍繞在大昭寺外的八廓街,是藏人禮佛的內環道,有人在大昭寺門口,手上戴著計數器原地行跪拜禮,目標是十萬甚至卅萬次,
夜晚的八廓街,一位年輕的朝拜者行三步一跪的大禮拜。

有人手持轉經輪口唸著佛號繞著八廓街走,更有人繞著八廓街行三步一跪的大禮拜,白天是農閒的人帶著小孩一起拜,晚上則是下了班的年輕人行大禮拜,那種虔誠的態度令人動容。
八廓街巷道昏懶的燈光正引導遊子回家之路

布達拉宮在大昭寺西北邊一公里處,位在拉薩市中心山丘上,外觀雄偉壯廓,1959年達頼喇嘛流亡前,是前藏的宗教政治中心,中間的紅宮有各式佛像、歷代達賴喇嘛圓寂後的金身靈塔和大頌經堂,兩邊的白宮則是行政中心,紅宮高於白宮代表宗教高於行政,布達拉宮高一百一十五米,宮外的登高是石階,宮內的登高則是豎井般的陡梯,累不累就自己猜啦。目前改成博物館的布達拉宮,不准帶水進去,裏面卻又賣水,來了兩天,天總是那麼藍,雲更是白的不容許一絲瑕疵,紫外線毫不留情灑在身上,乾燥空氣帶走肌膚上最後一絲水分,要不買罐水喝肯定中暑!布拉達宮是藏人的另一精神聖地,
達賴雖然不在,很多藏民依然持著轉經輪唸著佛號繞行布達拉宮。
藍天為幕的布達拉宮,中央紅色為紅宮,兩旁為白宮。

在白宮走了百十層階梯,紅宮由此進入。

羅布林卡是達頼的夏宮也在市内,林卡是樹林的意思,西藏的山含鹼高樹木不易生長,没樹當然没材火,藏民都是用牛糞絞碎後加水和些乾草增加連結,再塑形成燃料餅曬乾後用來煮水燒飯,在西藏只要有幾棵樹長在一起就是很新鮮的事就被稱為林卡。

羅布林卡 達賴的夏宮

藏家牆上貼的牆頂堆的都是牛糞燃料餅

入藏第四日,來到位在日喀則的扎什倫布寺,此地是班襌喇嘛的駐在地,也是後藏的宗教行政中心,看過布達拉宮的氣勢之後本以為扎什倫布寺没啥看頭,一經走訪,發現扎什倫布寺的建築方式和布達拉宮完全不一樣,布達拉宮比較像歐洲的城堡往上堆砌,扎什倫布寺則是水平展開比較像明清時的宮殿,每個佛殿靠著迴廊聯接,廊外有大片天井,光線充足,空氣流通,又方便照相(佛殿內都禁止拍照),歷代班襌喇嘛圓寂後的金身靈塔也都在寺內,所以扎什倫布寺是後藏的精神中心。

扎什倫布寺在平面開展,和布達拉宮的雄偉比起來另有別韻。

藏文化的發源地是在拉薩東南方三小時車程的山南區雅磐河流域,此地就像台灣的花東縱谷,谷中良田連綿,風景秀麗,唯一差異仍是有山没樹,西藏最早的宮殿建於二世紀的雍布拉康就雄立於山脊高處,站在此處左右美景盡收眼底,雍布拉康現在改為佛寺
記得買一條經幡掛在後山為你親愛的人祈福。
與白雲齊飛立於山丘上的雍布拉康宮殿
大夥騎馬上雍布拉康
雍布拉康俯視整片雅磐河縱谷
雅磐河縱谷綠意盎然
離雍布拉康不遠的昌珠寺,收藏了一幅由珍珠編成釋迦牟尼像的珍珠唐卡(捲軸畫像),這幅元朝時的珍珠畫像極為珍貴,右邊另釋迦牟尼古畫像,當我第一眼看到時被他的法像所震懾。昌珠寺迴廊下坐滿了朝拜的藏族信眾,當我逐一對他們説札西德勒(吉祥如意)時,他們每一個人都會抬起頭來,露出笑容,左手舉在胸前同樣回應著札西德勒,短短四個字就傳達出純樸藏民的本性。
昌珠寺坐滿朝拜信眾

我對佛教並没有特别研究,只是由導遊解説,藏民對生活的要求極低,簡單的青稞粉酥油茶就能度日,信眾祁禱轉世能過更好的生活,而我的疑問則是,如果大家都把希望寄託於未來,没人在當下努力,生活又怎麼可能改善呢,或許有那些大德能解我之惑。

當我們在拉薩,日喀則和山南間穿梭時,途中也經過一些自然景觀,首先是羊卓雍措(措是湖的意思),羊卓雍措是峽谷中的堰塞湖,我們在4900米的觀景台欣賞水平面4441米的羊卓雍措,湖岸彎延曲折,湖水與天同色,遠方雪山襯碧天,這讓我想起2000年出差至瑞士,正好碰到周六,自己搭火車由蘇黎士往日內瓦,當火車在半山腰快到日內瓦車站時,對山倒影在日內瓦湖面,就像一幅畫倒掛在寧靜的水面,再多的煩腦看到那個畫面都會消失,而這正是羊卓雍措所缺的。由於湖面不夠寬敞,對山又不夠高聳,倒影難成,整體畫面只能算是佳作。
藍天雪山碧水的羊卓雍措
車續前行,數座雪山聳立於路旁倒是意外驚喜,趕快按下快門捕抓那一瞬即逝的美景
路旁孤傲挺拔的不知名山峰

兒子看了這張照片的第一個反應是,好像可以滑雪,從山頂衝下來一定很過癮。
再往前走不遠就到卡若拉冰川,公路的高度是5040米,近年地球暖化,冰川已由公路退縮至5560米的高度,更好奇的是兩位藏族姑娘穿梭自如與人照相,而我是舉步維艱,不知她們的血氧濃度是多少。由於才入藏第三天海拔又太高,怕有團員不適,停留二十分鐘後就迅速下撤。

沿著喜馬拉雅山北麓而流的雅魯藏布江是西藏的母親河,由日喀則往山南區時公路就是沿著雅魯藏布江順流而下

上遊的雅魯藏布江,河水湍急,水色灰綠,但天依然藍,雲依然白。


下遊的雅魯藏布江,河面寬廣水勢平緩,藍天白雲倒映於水中,如




入藏的第六天,今天要由拉薩出發沿青藏公路到當雄縣的納木措國家公園。青藏鐵路沿著青藏公路而築,先為青藏鐵路拍張照,明天搭火車時拍不到腳下的東西。

巴士不久出了山區進入藏北高原,夾於雪山之間的藏北高原,地勢平緩,占地寬廣,水草豐美,牛羊成群 (圖中黑點為氂牛白點為羊),頗有新疆天山上巴音布魯克的味道。

車行五小時後終於到達納木措,鹹水的納木措海拔4718米,面積近2000平方公里,大約新竹縣加苗栗縣那麼大。我和内人沿著湖畔散步,在一沙丘高處停下腳步,發現湖面時而寳石藍,時而深藏藍,時而晴空藍,時而蘋果藍,時而迷幻藍一種太陽多種光,一樣湖面多樣藍,快速的變化讓我捨不得離開那個制高點。原來陽光角度,高原上快速變化的雲層再加上湖水深淺,在湖面上組合成千變萬化個藍,在看到這場由大自然導演的水舞藍之後,突然覺得連日來稀薄的空氣,路程的遙遠,行車的顛疲,厠所的異味,這一切辛苦都值得啦。忘記羊卓雍措的失望,忘記卡若拉冰川的平庸,好好欣賞世界级那木措的藍吧!

                                                      迷幻藍                                                                       

                                                                蘋果藍                                                                                                                             
                                                                晴空藍                                                                                                                          

                                                                   深藏藍                                                                                                                                
                                                                   寶石藍                                                                                                                                                  
三位美少女的阿帕契英姿比納木措的表演還精彩


回程在此行最高點5190米下著大雪的那根拉隘口留下影像,這裏或許也是我們人生的最高點。




入藏第七日大夥都已適應高原生活,而今天就要搭著青藏高原列車由拉薩前往青海西寧結束七天的西藏遊,預計車行2000公里耗時21小時餘,早上十點十分將準時由拉薩出發,經過多日相處已相互熟稔的團友們,在月台表演一幕愛的跳躍,看來剩餘的旅程也不會無聊。



行車中相互串串門子,打個小牌,累了睡個小覺,走道聊聊天,不知不覺,日沈月昇,晚上在喝個小酒,鬧哄哄氣氛連車上的乘務員都被感染到。


過去一年來參加這種行程都被叫小黄(叫計程車),因為輩分低同團還都是老人家,這次和一群年輕人同遊,被叫老黄或黃大哥,著實還真不習慣,不過和年輕人玩在一起自己心態也跟著年輕不少,旅行中一同出遊的人對
旅行品質至關重要,21小時車程可能飛逝而過,也可能漫長無聊,感謝同團團友的相互解悶打氣,下次再一起出遊吧!